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张力与能力提升路径

日期:07-23
字号:
版面:第T01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引言:角色定位与治理挑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2015年以来,数十万名驻村第一书记被选派至基层村庄。随着治理实践的深入,驻村第一书记在角色定位与能力建设层面面临日益凸显的结构性张力。本文基于全国多地实践案例,结合乡村治理理论框架,剖析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张力生成机理,并提出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为优化驻村工作机制提供理论参照。

一、角色张力的三维解析

1.组织嵌入中的结构性矛盾

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张力首先表现为组织嵌入的结构性矛盾,核心在于“外来者”与“当家人”的身份冲突。在实践中,部分村“两委”因能力薄弱或消极作为,使驻村第一书记被迫“越位”承担主导责任;而能力较强的村庄则可能对“外来指导”产生排斥。

2.权责边界的模糊地带

驻村第一书记面临的角色张力还表现在职责边界的不确定性上。“指导、支持、帮助”的功能定位在复杂的乡村治理场景中常衍生出操作层面的困惑。村庄发展需要长期规划,但是部分干部为追求任期显性政绩,选择易见效的硬件建设项目,忽视治理机制培育,导致“人走政息”。

3.多元目标的平衡难题

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场域中存在多元目标的协同困境,需同时回应政策考核、村民诉求、村庄发展等多重期待,然而驻村第一书记常面临作为政策执行者与村民代言人的角色冲突。

二、能力提升的四维路径

1.政治引领与党建创新能力

破解角色张力的首要路径在于强化政治引领能力,实现从“外部嵌入”到“内生激活”的转型。这要求驻村第一书记超越简单的党务工作,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治理现代化能力构建

面对乡村治理的复杂性,驻村第一书记亟待掌握现代治理工具与协商议事技术,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型。

3.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驻村第一书记需具备资源激活与长效发展的策划能力,突破“输血式帮扶”的局限。

4.群众工作能力的深化

群众工作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基本功,需从方法到理念进行系统性革新。

结论:走向共治共同体的制度赋能

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张力,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与乡土社会结构互动过程中的适应性挑战。未来,优化驻村工作机制需在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一是制度设计层面,明确“支持不主导、监督不越位”的权责清单,建立任期目标与长效发展的衔接机制;二是能力培育层面,强化数字治理、协商议事、资源整合等专业训练,推广勃利县能力分析模型等科学工具;三是评价体系层面,从“硬件投入”考核转向“治理效能”评估,着重考察党建创新、人才培育、制度供给等软性指标。当驻村第一书记的身影逐渐融入乡村的地平线,其所构建的制度化治理遗产将成为乡土中国走向善治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