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区罡杨镇:法治清泉润花乡 产业复苏振乡村
日期:07-21
在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罡门村,数百亩红掌娇艳欲滴,特色田园风光旖旎,一幅产业与生态交融的画卷正徐徐铺展。“以前处理矛盾要跑好几天,现在司法所和派出所开展‘警法融合’工作,半天就解决!”红掌种植大户单老板抚着花枝笑逐颜开,“治安好了,今年订单翻番!”这番喜悦的背后,正是罡杨司法所与派出所立足“特色田园+花卉产业”资源禀赋,创新构建 “法治+产业复苏”融合模式的生动实践——让法治清泉浇灌产业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专业智囊全程护航
筑牢产业“防火墙”
面对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与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复杂法律需求,罡杨司法所主动作为,牵头组建了由资深律师、法官组成的专业“智囊团”。这支队伍深度嵌入项目全过程,从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到招商引资协议关键条款的严谨把关,提供全链条、前置化的“嵌入式”法律服务,精准识别并化解潜在风险于萌芽状态,为产业项目筑起坚实的法治“防火墙”。罡杨派出所同步发力,聚焦产业园区及周边区域科学规划巡逻路线,开展安全检查与精准化指导,并针对花卉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及从业人员,持续开展“靶向式”反诈宣传,营造了安全、稳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安保障。
多元调解纾困一线
激活和谐“内生力”
针对产业发展中易发的土地流转、劳资、合同等矛盾纠纷,罡杨司法所与派出所创新思路,联合打造了“杨小为”调解团队,以社区民警为核心纽带,整合村干部、司法调解员、专业律师、老党员等多元力量,形成强大的群防群治合力。同时,创新开展“板凳议事会”,将调解阵地前移至村民家门口。在树荫下、院落中,“杨小为”团队成员与当事人围坐一圈,用乡音俚语讲透法理、辨明事理、融通情理,成功化解了大量涉产业发展及邻里关系的纠纷,有效防止了小矛盾激化成大问题,让和谐融洽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坚实基石。
普法宣传浸润乡野
优化营商“软环境”
“长廊里转一圈,常见的合同陷阱门儿清!现在遇上合同纠纷心里也不发怵了。”花农老张指着法治长廊的漫画墙感慨道。
为全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罡杨司法所与派出所协同发力,打造了全方位、浸润式的普法宣传网络。在村幸福广场,精心设置的普法宣传栏定期更新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实用法律知识,成为村民获取信息的便捷窗口;滨水步道旁的“水岸法治平安长廊”更是匠心独具,借助法治漫画墙、互动答题屏等新颖形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巧妙融入优美的田园风光之中,使村民和游客在休闲漫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成为远近闻名的法治文化新地标。同步组建“法律明白人”先锋队 ,深入开展“送法进花田”“普法入商户”活动,通过生动鲜活的“以案释法”微课堂,精准提升经营主体依法经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今年已举办微课堂34场,共覆盖村民1300人次,助力经营纠纷同比下降,“法律明白人”先锋队也由最初的7人扩展至15人。种植户们笑着说:“法治成了咱花田里的新农具!”
联动议事汇智聚力
共绘振兴“新图景”
法治的核心在于保障权益和促进共治共享。罡杨司法所与派出所依托“新农议事厅”平台,定期召开“警民恳谈会”,广泛邀请村民代表、法律顾问齐聚一堂,共同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这种开放透明的议事机制,确保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尤其在推进“天罡花乡”片区化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了“村民议事+法律论证+治安评估”的联动决策模式。通过村民议事充分表达诉求、法律论证确保程序合法合规、治安评估预判化解风险,这一模式不仅高效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更在关键环节充分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了项目建设提速与群众权益保障的双赢,是法治思维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海司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