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江苏新一轮消费升级需求蕴藏巨大市场

日期:07-14
字号:
版面:第A01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苏超”现象的经济解读之一

编者按

开赛不过两个月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正火遍全国,持续升温。

江苏省体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超”前六轮35场比赛现场观众人数约74万,场均21142人,已超过上赛季中国职业足球顶级联赛——中超、亚洲观众数第一的职业足球联赛——日职联(J1)。此外,约6.4亿人次观看赛事直播,场均1828万人次。

在比赛场馆不断升级的加持下,“苏超”的观战人数持续创纪录。据统计,“苏超”第一轮场均观众仅7745人,第四轮便飙升至25802人,第六轮更达到33871人。为一场球赴一座城,“苏超”第五轮、第六轮每轮比赛都有超18万人现场观赛,带动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激增305%,6个主场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超过14.63%,远高于全省同期数字。

“苏超”在互联网世界的传播更加火爆。开赛至今两个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要央媒持续关注报道,微信、微博和抖音三大社交平台被“苏超”刷屏,央视频及懂球帝等专业足球网站纷纷开设“苏超”专区。截至7月7日,仅在抖音平台,“苏超”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200亿次。

“苏超”开赛以来,影响力持续攀升,目前超九成江苏人知晓“苏超”,非球迷成了主力军。无论赛事本身还是传播效果,“苏超”皆可谓现象级。

“苏超”火爆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其对于中国足球和江苏经济的意义何在?本报记者深入采访江苏足球界、文旅界、企业界人士以及各市政府相关部门、经济专家学者,从今日起推出一组专题报道,力求解读“苏超”现象背后的经济因素、经济趋势以及区域竞争模式变革的新方向。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苏超”赛场已成为江苏13个设区市文体商旅消费市场的辐射原点。由“苏超”激发形成的这一新市场,正逐步呈现第二经济强省蕴藏已久的巨大消费升级需求。

7月5日晚,南京奥体中心,“苏超”第六轮焦点战,南京队与苏州队以平局收场。全场观众60396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观众人数之最,进入了中国足球史观众人数TOP5之列。

尽管当晚南京气温高达39℃,夜幕下酷暑中,场内却呐喊不息,热潮澎湃。除了蓝袍的南京球迷、红袍的苏州球迷,盐城、南通、无锡、镇江……全省众多城市的球迷皆到场助威,汇聚成江苏球迷的海洋。

6月29日晚,“苏超”第五轮苏州与扬州之战刚刚创下了43617名观众的赛事纪录。这一晚的昆山奥体中心,就像是苏州这座两千余年历史古城的“狂欢殿堂”。

“苏超”爆火踢出一记扩消费“好球”

7月5日和6日晚间,与南京奥体中心一街之隔的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2.2万余人在此边看“苏超”边喝啤酒、吃龙虾。这个仲夏周末,南京全城开放了50个这样的“苏超第二现场”,无一不爆满。

同样是这个周末,从素有“中国第一商圈”美誉的南京新街口到河西、城南、江宁、江北的商业区,从德基艺术博物馆、河西金鹰美术馆、南京博物院里的南京老茶馆到科巷美食街、江宁百家湖1912街区……处处人潮涌动,其中很多是外地游客,有来自苏州、徐州、盐城、南通、无锡等省内城市的,也有来自安徽、浙江、山东、河南、湖北等外省的,甚至还有许多外国游客。据统计,7月5日“苏超”现场观众有1/3来自江苏省外,超过2.1万人。

南京智慧旅游大数据运行监测平台显示,7月4日至6日,全市接待游客量达218.1万人次;银联商务数据显示,这3天南京文旅消费总额达27.2亿元,异地文旅消费额达17亿元,均列全省第一。美团数据显示,7月4日至6日,南京游客量排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7月5日,南京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255%。

6月28日至29日,以苏州“苏超”主场所在的昆山奥体中心为圆心,从昆山到苏州全市,“苏超”效应的影响延伸了数十公里。

6月29日晚,昆山奥体中心足球场外,“球迷市集”人头攒动。5公里外的慧聚广场宝岛又一村,“苏超第二现场”热闹非凡,顾客达2470人,几乎是平时客流量的5倍。6月28日至29日,昆山金鹰、万象汇等12大商圈销售总额同比增长60%,8家大型酒店营业额同比增长120%。同期,昆山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环比上周增加40.2%。

这个周末,昆山奥体中心约30公里外,巴城老街游客量较上周末增长约40%,甪直古镇周六“青靛甪直”夜游船+沉浸式演出客流量同比增长160%。昆奥中心50公里外,“第一水乡古镇”周庄客流量较上周末增长逾232%。

“苏超”带来的消费大潮不仅在南京和苏州涌动,江苏其余十一城的消费热度也不遑多让。各地纷纷“花式”整活,通过构建新场景、新业态以及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不断拓展文体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踢出“苏超”文旅的引力波。

同程旅行网数据显示,6月14日,“苏超”第四轮比赛日,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四个主场城市赛场周边酒店预订热度分别增长135%、72%、57%和52%。第五轮比赛前一周,盐城景区预订热度比去年同期上涨186.13%。美团数据显示,7月5日至6日,“苏超”第六轮比赛所在周末,徐州、宿迁、淮安三个主场城市外地游客购物消费额同比分别增长43.9%、38.8%、34.3%。

这场消费潮仍处于向上涌动周期,潜能依然在不断积聚中。

根据赛程,“苏超”将于11月初决出冠军,比赛还将持续近四个月。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3189名江苏居民的最新调查显示,受访居民58.9%表示会因“苏超”增加体育方面(包括运动、培训、买装备等)的消费;65.5%表示会因“苏超”增加文化旅游方面的消费;62.3%表示会购买“苏超”周边衍生品。

“苏超”凭什么火爆全国

一个省域范围的业余足球联赛,刚刚举办首届,开幕至今不过两个月,何以能够吸引如此惊人的关注量、创造出如此火爆的新增消费市场?

专家们认为,多元包容的文化、较好的经济基础、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水平是三个关键因素。

江苏自古以来文化多元,兼收并蓄。吴越文化、楚汉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积淀数千年,清代建省之后碰撞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江南、江淮和淮海文化。地域文化的长期差异,造就了十三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正是江苏省内区域竞争较其他多数省份更为激烈的文化根源。十三市绿茵竞技,是这种竞争的最直观载体。

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13个设区市实力皆不弱。各市都拥有可容纳万人以上的足球场、4A级以上景区、高铁站点、大型商业综合体等,设施数量与水平居国内同级别城市前列,且分布较为均衡,“下沉”到了很多发达县(市、区)。

更为关键的是,江苏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十三市实力相对接近。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之间虽然存在一定梯度差,但相比广东、浙江等其他经济强省,差距较小。通过省级层面“南北共建”所推动的产业梯度转移,近年来3个区域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区域内部各市的差距就更小。这种相对均衡塑造了江苏各市居民强烈的自信自强心态,也创造了开放包容的环境。

关于“苏超”的种种网络梗,既源自十三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积淀和现实竞争,又是江苏人自信包容的一种幽默呈现。

江苏深厚的足球土壤,也是“苏超”火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处南北之中,生存于大江大河与大海之间,造就了江苏人刚健坚韧的性格,与足球运动的气质天然契合。江苏是近现代中国足球发展的先行区。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期间,举办了中国首次全国性足球赛,金陵大学足球队是当年的全国强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足球水平逐渐攀升至国内一流,随着2020年苏宁俱乐部夺得中超冠军,抵达巅峰。这一过程中,江苏逐渐成为国内最火热的足球市场之一。2012年中超联赛江苏舜天与广州恒大之战,现场观众达65769人,至今仍是中国职业足球赛最高上座纪录。7月5日的“苏超”宁苏之战又创造了中国业余足球赛观众数量纪录。中国足球市场的两个标志性数字,皆来自江苏,绝非偶然。

十三市“苏超”参赛队员名单中,共有25名现役职业球员,多数出自江苏本土,其中3名是曾经的国脚。这还是比赛规则明确要求“每队职业球员不超过3人”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职业男足的“江苏军团”人数不下百人。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江苏十三市看似“散装”实则指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区域竞争张力,通过最能够体现竞争格局的足球赛事转化为巨大的流量入口。在国内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的大背景之下,“苏超”实质上开启了江苏全域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新窗口。

其一,“苏超”直接激发了江苏人的消费升级需求。十三市纷纷借助“苏超”带来的巨大流量,将赛事转化为城市消费市场的营销契机。此次各地推出的“苏超”主题文体商旅深融产品,以往在江苏并不多见。如此力度的供给侧创新,很大程度上刺激并满足了江苏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其中包括很多以前不是很关注足球和体育的人群。因为“苏超”的吸纳,他们成为“新球迷”“新的跨界消费者”。

其二,“苏超”盘活了江苏十三市围绕体育的一系列存量资源,使之成为能够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供给侧“生产线”。

足球赛事的核心资源是球员。目前“苏超”积分榜前三的南通、盐城和南京,人才资源确实更为丰富。南通队以省内青训龙头俱乐部——海门珂缔缘为主组建,该俱乐部排名居今年中乙联赛上游。该队李贤成、赵东旭等主力球员均出自珂缔缘。

盐城队有18名高中生球员,其中严子航、盛家豪等多人均出自该市青训实力最强的东台安贝斯俱乐部。盐城136所校园足球布点校拥有近3000名注册运动员,常年有10万余人参与校园足球运动。

南京队则积淀了省、市及高校青训的多年成果。前国脚吉翔及江苏队退役队员杨笑天、戈伟、渠成等,至今仍在参加职业或业余比赛。国家足球高水平大学河海大学多年来培养的专业球员,很多留在南京继续从事足球教学或青训。

徐州、苏州、宿迁等队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厚度同样居全省前列。

体育场地是足球赛事的另一个关键资源。据江苏省体育局统计,十三市万人以上坐席的足球场有数十座,且十三市皆拥有至少一座3万人以上坐席的大型足球场,其中不乏国内一流球场,如能够容纳6万人以上的南京奥体中心、全国唯一得到国际足联认证的专业足球场——昆山奥体中心等。

江苏十三市积淀已久的优质文旅、商业、交通乃至工业资源存量,同样借助“苏超”的流量通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变现。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资源。截至2024年,十三市全部通动车,已有9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全省高速公路实现“县城通”、10万人口以上城镇全覆盖。各市之间交通便捷,基本3小时内可达。此外,全省已有9个A1级通用机场。

二是文旅和商业资源。迄今江苏各市的4A级以上旅游景点共有266个,其中5A级景点26个,均居全国第一。江苏各市有南京老门东、苏州十全街、徐州户部山等50个历史悠久的夜间商圈(步行街)。2024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全国百余家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中,江苏各市总计不少于10家,领先国内各省。其中,南京德基广场以245亿元居首,领先上海IFC、北京国贸等国内顶级商场。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吕永刚分析,“苏超”看似骤然火爆,其实背后有较强的居民消费力支撑。江苏整体消费水平较高,对新型消费模式有着很强的接纳力。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杜宇玮如此解读“苏超”:不仅为广大球迷提供了情感价值,其衍生的文旅消费链也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沉浸式消费体验,显著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长期而言,将会通过“流量裂变”“文化破圈”引发消费的“乘数效应”,加速江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指出,“苏超”热度不断攀升,既反映出多元化和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之大,也展现出我国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蕴含着巨大潜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苏超”所激发的消费升级需求,无疑将持续扩大江苏本省乃至全国消费市场的规模,提升其能级,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国内大循环。

如何将“苏超”蕴藏的升级需求进一步转化为长期消费增量?吕永刚坦言,“苏超”刚刚起步,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挖掘还有很大空间。关键要全民参与,共同维护“苏超”这个仍在成长中的超级IP,推动消费便利、场景创新和价值增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