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沙钢是怎样炼成的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4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扬子江畔,江水奔流不息,孕育了岿然雄浑的“十里钢城”;东风阵阵、江涛拍岸,激荡出一家民营钢铁企业横亘五十载的时代强音。

1975年,沙洲县轧钢厂骏业肇兴,在改革开放的奔涌大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书写下豪情满怀的奋斗史诗,以“沙钢”为名,给中国钢铁产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界舞台绽放芳华。

50年来,炉膛里的烈火昼夜不息、愈发璀璨,点燃企业腾飞的希望,锻造出一块块坚韧炽热的“好钢”,铭记下“沙钢是怎样炼成的”动人故事,更淬炼出不断生长的钢铁意志与精神伟力。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紧跟国家战略的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吹响“六维沙钢”的嘹亮号角,大步奋进“百年沙钢梦”。

千锤百炼始成钢

前段时间,以“庆祝沙钢成立50周年”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征集活动落下帷幕,书法、绘画、摄影等一批优质佳作荟萃,让人不禁追忆起那段筚路蓝缕、心潮澎湃的峥嵘岁月。

成立至今,沙钢不仅未在奔流不息的时光里蹉跎褪色,反而在悠悠岁月的“大浪淘沙”中不断向前,在江苏、辽宁、河南等地,建立起张家港总部及淮钢特钢、东特股份、永兴特钢、抚顺特钢五大生产基地,绘就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壮阔钢铁产业版图。

在沙钢成立50周年之际,笔者从港城启程、一路北上,近距离触摸这幅产业版图的纹路肌理,见证其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真切感受企业坚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决心与气魄。

从空中俯瞰沙钢港城总部,数十座厂房车间整齐排布,管廊钢架交错纵横,俨然一座庞大恢弘的“钢铁王国”。步入其中,只见滚烫的钢水从钢包中倾泻而下,转眼便铸造成钢坯;远处,经过酸洗、退火、轧制工艺,泛着光泽的钢板走下产线……

作为沙钢发展的起锚地,张家港总部主动围绕“优”“特”“高”“新”,持续强化“卡脖子”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研发攻关,先后打造出超强桥梁钢、新能源汽车硅钢、高端船板钢,以及海工钢、容器钢、管线钢等众多“明星”产品,成功应用于沪苏通长江大桥等“超级工程”和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核电风电等领域,昂首迈入全国乃至世界钢铁第一方阵。

2006年,沙钢重组淮钢特钢,将其定位为“特”的重要板块,推动企业走稳走好“普转优、优转特”的道路,助力沙钢迈向高端化。

设备升级是实现“优特”的重要路径。在淮钢特钢量子电炉车间,只见三根高压电极插入炉体,仿佛是放进一个超大“热得快”,炉口霎时间迸发出耀眼火光……相比同规格的传统电炉,量子电炉配备废钢预热系统,在使用30%铁水和70%废钢混合材料的情况下,不仅冶炼的时间仅需32分钟,吨钢还可节电30度,同时还能实现“无渣出钢”,减少30%镍、铜、锌元素,全方位提高钢水纯净度。

一年后的秋天,沙钢又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永兴特钢签订重组协议。这次民营钢铁企业跨地域重组的大胆尝试,不仅扩大了沙钢发展的“版图”,更为企业产品多样性提供有力支撑。

原先以生产建筑钢材为主的永兴特钢,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步迈入“优钢时代”,制造洁净钢管坯、优质合金钢棒材等产品。

眼下,永兴特钢正加快推进产能置换项目,将厂内2座580m3高炉、2座450m3高炉以及安阳地区其他产能进行综合置换,新建两座1410m3高炉,并配备全新高效顶燃式热风炉,采用多项行业前沿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设备本身长寿、低耗、稳定、高效,还能够大幅度降低高炉燃料消耗,实现绿色、节能生产。

2017年、2018年,在“振兴东北”国家战略引领下,沙钢依托混合所有制改革,先后入主东特股份、抚顺特钢,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如今,两座在“黑土地”上生长出的老牌钢铁企业,充分发挥工业“底蕴”与资源优势,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冲在沙钢特钢研发生产的最前沿。

东北特钢银亮钢丝厂里,表面粗糙灰暗的一根根钢棒经过产线的“打磨”,变得光亮如镜,焕发出银色的光泽。这种银亮钢材不仅表面“零缺陷”,椭圆度达到0.02毫米,直线度0.3毫米/米,而且含碳量低,并含有铬、镍、钼等合金元素,能够更好地抵御腐蚀和氧化,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发电机核心零部件制造,真正实现国产替代。

在抚顺特钢技术中心,有一面悬挂着数百张证书的专利墙,真实反映着这里的科研含量。锚定“特钢更特”理念,该公司着力打造国内总体产能最大的特种冶炼炉群,形成以高温合金、超高强钢、高档模具钢、特种冶炼不锈钢“三高一特”为代表的特钢产品谱系,建功国防、核电、航空、航天……

如今,沙钢五大基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了差异化发展又相互协同支撑的良好发展格局。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5》显示,沙钢2024年粗钢产量达4022万吨,位列全球第六。

7月29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沙钢集团凭借37615.5百万美元的总营业收入,位列榜单第416位。这已是沙钢连续17年上榜。

创新烈火炼真金

从自筹45万元建起的轧钢车间,到连续1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全国特大型民营钢铁企业,“一刻不停”的创新造就沙钢的嬗变,也在奋勇争先的发展历程中,深深刻进企业的筋骨,成为沙钢人最鲜明的品格。

“面对市场与行业的瞬息万变,企业必须不断学习、寻求突破。”在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看来,钢铁行业是基础性、周期性行业,沙钢只有通过一次次创新的“淬炼”,克服一个个挑战,走向高端化,才能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在沙钢人的心中,创新就是要挑战没人做或者别人不敢做的事。

这体现在1988年,沙钢拿出全部家底,从英国引进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也反映企业在1992年,“亚洲第一炉”的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生产线,优化产品结构,抢得市场先机;还有2001年,沙钢将莱茵河畔的蒂森克虏伯旗下的凤凰钢厂整体搬迁至扬子江畔,实施650万吨钢板项目,自此进入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行列……

一次次“义无反顾”的主动求变,是沙钢将创新视作生命的有力印证,也显露出企业的创新策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超薄带无疑是沙钢创新道路上的“里程碑”。生产现场,只见红色的钢水缓缓倒入“辊盒”,紧接着“吐”出红色钢带,仅仅需要一道轧制,0.7毫米的钢带便出现在50米外的产线末端,全部用时只有30秒。

2019年,沙钢引进美国纽柯公司超薄带CASTRIP技术,建成了亚洲首条工业化超薄带生产线。

产线“搬”来了,但量产优质钢材路着实不好走。“当时,产线所需的多个核心零部件要从国外采购,工艺水平稳定性也存在不足,合格率和成材率都很低。”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副总裁施一新说,面对困难,企业“消化”研究其中的技术原理,再进行自主创新,对产线进行改造提升,过程中消耗了近20万吨钢水,花费成本近1亿元,突破7炉连浇。

超薄带的成功应用推动沙钢在生产技术、产品迭代方面实现新跨越,也让沙钢人对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

“企业发展道路有千万条,最关键的是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而最核心是思想理念的创新。”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总裁龚盛表示,“钢铁是基础材料行业,应用的场景在未来会越来越多,对钢材品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必须要有超前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2007年,沙钢钢铁研究院成立,引育人才团队,迈出技术工艺自主创新的重要一步,也为沙钢打造更多优特钢产品提供有力支撑,铺设出一条沙钢产品结构调优升级的“快车道”。

在沙钢冷轧厂,2张A4纸厚薄的银色钢板如同一匹“绸缎”,丝滑地从生产线“倾泻而出”。这批钢板是沙钢生产的高性能硅钢,厚度仅为0.2毫米,深加工后的硅钢片正是眼下制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材料,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谁能想到,薄如蝉翼的硅钢片,耗费了沙钢人近15年的心血。早在2011年,沙钢就建设冷轧厂硅钢车间,开始研发生产系列硅钢产品。随着新能源汽车“旭日东升”,善于把握机遇的沙钢人,聚力研发更高级别的薄规格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

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动力、续航,硅钢的含硅量、厚度、均匀性等要求大幅提高,质地随之变得很脆,基本是一轧就碎。更棘手的是,钢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轧制的问题无法单纯通过购置轧机设备、增加工序来解决,必须先做好前道炼铁、炼钢等各个环节。

面对难题,沙钢研发团队顶住压力,一边对钢水的成分重新设计,提升整体纯净度,一边优化轧制工艺流程,调试细节参数,在一次次失败又重来的反复尝试中,终于用基础轧制设备造出了新能源汽车用硅钢产品。

目前,沙钢无取向硅钢已实现低牌号、中牌号、高牌号及新能源汽车用系列产品的全面覆盖,获得全球知名家电企业、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中国电力装备制造领域核心骨干企业等客户的广泛认可,助推汽车工业与电气行业能效升级,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过去十年,沙钢投入超5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累计授权专利近2600件,其中发明近1000件。今年,沙钢更以2024年度77.58亿元研发投入登顶“2025苏州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0家”榜首。

匠心铸魂赴前程

历经半个世纪,沙钢对行业态势变化、未来发展路径以及肩负的责任使命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在“去产能”“双碳”的大背景下,走好“六维沙钢”的发展道路,即建设“创新沙钢”“高效沙钢”“品质沙钢”“智慧沙钢”“绿色沙钢”和“责任沙钢”,创造壮大发展新优势。

沈彬直言,“六维沙钢”就是追求均衡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不是一味地拼规模、拼产量,而是比谁能有更少的短板。‘六维沙钢’战略,就是企业实现整体性提升,这样才能继续处于行业第一方阵。”

走进沙钢铁前管控中心,屏幕中心的“铁前数据驾驶舱系统”让人眼前一亮,高炉的温度、进料的速度、产品的数量等数据信息集纳在一张张图表中,与传统印象中的炼铁生产大相径庭。

数据运行推动自动化生产之余,该系统还具备“诊断治疗”能力,能够自主发现解决产线设备出现的问题。今年二季度,系统曾发出一条提示:炉内烧结矿碱度出现异常偏低,是否立即进行减量?作为炼铁高炉的主要原料,烧结矿碱度偏低可能影响铁水质量、损害高炉。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立刻点下“确认”按钮,随即硅石进料量减少,生产正常进行。

聚焦数字化转型,沙钢率先起步,构建起铁前管控中心、焦化管控中心、冷轧管控中心、热处理管控中心等8个管控中心,给钢铁制造装上“智慧大脑”,在引领各生产环节稳定有序运行的过程中,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

“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治理创造有效应用必不可少。沙钢将依托数字化先发优势,从组织架构、数据标准等方面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体系,提升数字化的精度。”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副总裁陈少慧说,沙钢将同步推进设备的数字化、产前的数控化和业务的数字化,进一步增加数字化的广度,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效能。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沙钢积极作为,做优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当前,沙钢已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围绕企业人工智能模型、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数据中心能源业务等进行合作,推动企业数字化向智能化“进阶”。

积极布局延伸加工、贸易物流、金融投资、信息科技等非钢产业,练就更加强大的多元发展能力,亦是沙钢着眼长远,保持强劲发展活力的关键之举。

如果,把沙钢看作是一个航空母舰,就需要打造一个护卫舰队,即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强链延链,这既是为钢铁主业赋能增效,也能培育新的增长点。

物流运输是钢铁产业的刚需。对于沙钢,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无疑是顺势而为。

金秋十月,一声悠长汽笛划破江面,满载焦炭集装箱的货轮缓缓靠泊沙钢海力码头,严阵以待的桥式起重机、叉车迅速运作起来,展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作为发展的“经络”,沙钢将持续扩大物流服务网络,在运输线路规划、运力调配、船运储备等方面下足功夫,让企业内部“微循环”高效有序,外部“大动脉”强劲有力。

沙钢金融投资产业的发展同样呈现出喜人景象。未来,企业将围绕钢铁产业链开展投资,上游聚焦铁矿、焦炭资源,降低发展所需的原料成本,下游则与客户伙伴达成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稳定销售体系。

50年很长,一个人已然作别青春、步入中年,而沙钢却能够勇立潮头,始终保持强大市场竞争力,这足以称为了不起的成就。50年也很短,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创造了中国钢铁产业的一个发展奇迹,镌刻下无数值得深思的经验启示。

一路走来,或有豪情万丈的奋进作为,或有曲折坎坷的艰难险阻;既有苦尽甘来时“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淡然豁达,也有面对挑战“再见少年拉满弓,不惧岁月不惧风”的坚定无畏。不管如何,沙钢已经翻越了50年发展的“高山”,也正向着更高的山攀登,有理由相信,这家民营企业必将不断跨越、追求卓越,创造更美的风景。

本版撰稿 宗志鹏(沙钢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