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频萍 张宣
无人机掠过稻浪,田埂边的直播间正将丰收喜悦传向四方……金秋时节的江苏乡村,处处跃动着青春的身影。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归乡土,他们中有名校毕业生,也有从城市归来的追梦人,共同执起新农人的画笔,为传统农业描绘新的色彩。
截至目前,江苏青年新农人已突破2万人。他们不再沿用父辈的耕作方式,而是用物联网、区块链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用品牌思维、产业链延伸重塑乡村经济。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随着青年“乡村合伙人”培育计划深入推进,政策、资源、平台等创业要素如活水般涌向田间地头。年轻人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探索者,而是成为携手共进的“同行人”,在这片沃土上共同播种、彼此成就,让农业真正成为“有里有面”的现代化产业。
青年“洄游”,发力崭新赛道
9月下旬,扬州市江都区西梵庄园内,稻田金浪翻涌、橙黄的南瓜与紫红的无花果点缀其间,空气里弥漫着甜蜜的果香与烘焙的暖香。游客挎篮采摘,工坊熬制果酱果干,咖啡师推出秋味特饮——这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是由一位“半路出家”的新农人、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毕业生印颖精心绘就。
两年前,印颖放弃南京的教培工作,返乡创办西梵农庄。“农业需要年轻人的眼睛,去发现它的美,去弹奏它的未来。”面对一些质疑,她的回答坚定而有诗意。漫步农庄,处处可见艺术审美与农业创新的有机融合。传感器藏身田间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区块链溯源系统为每颗草莓建立“数字身份”,“教育+产品”创新模式让劳动体验与消费紧密联结。
今年国庆,她与南通新农人王宇合伙打造的“蜗牛奇妙世界”将正式开园,让孩子们在游乐中探索自然奥妙。与此同时,他们共建的蜗牛加工中心也将投入运营,通过开发深加工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
在淮安,容大生态农业的冰草种植基地同样繁忙。90后新农人丁蓉蓉穿梭在嫩绿的冰草丛中,指导农户进行采摘。工人们正忙着将刚采摘的冰草分拣、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10年前,丁蓉蓉与这种源自非洲的作物结缘。尽管父亲试种冰草失败,但这个倔强的姑娘还是下定决心要闯。她四处请教专家,经过556天反复试验,成功驯化出“大叶冰草”,打破国外种子垄断,将进口冰草种子价格从每斤5万元降至万元以内。
如今,她的冰草产业已实现三产融合:与省农科院合作提升种源发芽率至98%以上;建设冷链分拣线、开发深加工产品;打造“冰草王国”体验基地……“我们不走传统老路,不仅种冰草、卖冰草,还培训了500多名新农人共建容大品牌,联合100多家分销商将冰草送进商超、摆上展会。”说起自己的新农经,丁蓉蓉娓娓道来。
江苏青年新农人分布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等领域。他们中,有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卞盛洁,返乡带动2000多名新农人创业;有全国劳模、青年职业农民贾强,在全省率先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累计推广稻麦优质品种80余万亩;有淮安95后返乡创业青年陈杰,带动2600户农民投入芡实产业,带领车桥镇成为全国最大芡实单体种植基地……
深耕沃土,政策续力赋能
在江苏广袤田野上,青年新农人的活力源自政策的持续滋养。从印颖打造智慧农庄,到丁蓉蓉攻克冰草驯化技术,背后都离不开系统性政策的坚实支撑。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省农业农村厅专门制定行动计划。团省委联合7部门共同出台配套措施,重点培育乡村青年职业经理人、高素质青年职业农民和青年主播三类骨干人才,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这一体系植根于我省多年的人才培育沃土——早在2017年,我省便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后续推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等持续拓展培养链条、夯实政策基础,让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创业突围故事,在田野乡间不断涌现。
从银行职员转型为青年职业农民的吴舒涵,2023年入选省级“头雁”项目后,通过系统培训、资源对接,为自己创立的惜禾农业引进智能农机及数字化管理系统,使公司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带动7000多亩耕地标准化生产,每年为30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95后退役军人舒锦博2018年退役后,在地方政策扶持下获得10万元3年免息贷款,成立蜂业专业合作社,2023年又获得400万元“新农菁英贷”,建成句容首条蜂产品深加工生产线。蜂蜜年销量从2019年不足30吨增至2024年260吨,带动210户农民合作养蜂。合作社今年希望进一步扩张,地方政府主动协助对接厂房、支持他们升级生产设备。今年前8个月,合作社蜂蜜销量已达300多吨,超去年全年总量。
在政策牵引下,更多青年正满怀希望地奔赴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90后辣椒种植创业者兰轮轮,一位已在湖南、陕西等地成功建立1600亩辣椒种植基地的“辣椒大王”,原本只是来苏交流经验,却深深被江苏效率所打动——从计划两年内在长三角地区建设一个辣椒种植基地,到在盱眙成功落地,整个过程不到两个月。目前,180亩高标准大棚内,刚移栽的辣椒苗在肥沃的土地上整齐排列,展现出勃勃生机。
青春聚力,禾下共赴新程
“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持久活力的长跑。”共青团镇江市委兼职副书记、果牧不忘家庭农场创始人华梦丽道出了许多青年新农人的心声。眼下,江苏正以“乡村合伙人”模式破题,通过多层次赋能体系,为年轻人注入持续动能,让个体梦想汇聚成振兴乡土的磅礴动能。
“青年乡村CEO带着产业链资源,找你合作啦!”江苏共青团官微上持续发布“招贤令”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年,这背后是“乡村合伙人”计划的全面发力:今年将重点培育130名乡村青年职业经理人,为青年新农人招募合作伙伴,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
青年与青年合伙,从“孤勇者”变“同行人”。印颖正是通过“乡村合伙人”平台与南通企业建立联系,合作开发蜗牛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丁蓉蓉发布招募令后收到200多人咨询,已成功吸纳2名合伙人;华梦丽与“果二代”们组建了互助网络,共享技术、渠道与场景,实现共赢。
青年与村集体合伙蔚然成风。通过“村集体+青年+农户”模式整合土地、创意与劳动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机制。东海县兴西村加入计划后,与市属国企共建强村公司,聚焦“农村电商+”,开展直播活动实现销售收入450余万元,带动村均增收10万元。句容市系统盘活乡村闲置资源87.8万平方米,正开辟7大创业片区重点招引青年新农人。
市场、金融、技术成为青年新农人的“隐形”合伙人。今年,团省委推动京东、阿里等16家知名企业成为首批生态合作伙伴,提供产销支持;“新农菁英贷”已提供授信或贷款189亿元,惠及农村青年6万余人次;通过“乡村CEO+青禾志愿队”结对机制,700余名科技工作者对接了青年新农人的136项技术需求,目前83项已解决……
当前,越来越多青年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农村,乡村正成为他们创业兴业的一片沃土。全省各级团组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聚焦青年新农人培育,着力打造分类培训、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合伙人招募、助农销售五大支持板块,期待更多企业、机构和人才将目光投向乡村,把资源注入乡土,让“乡村有前途、青年有奔头”的美好愿景,成为江苏大地上处处可见的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