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双高协同”试点4个月 “造船CP”交出硬核产业答卷
日期:10-01
自5月签约成为江苏省首批“双高协同”试点单位、共同建设我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来,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在短短4个月后便交出实质性产业答卷。9月29日双方联手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10项具备明确市场前景的船舶海工领域硬核技术集中亮相,吸引了全国8家创投机构与10家产业链企业现场对接,标志着“双高协同”驶入高效化转化的快车道。
本次活动是检验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工作成效的首场“阅兵”,路演项目技术成熟度高,与产业需求对接精准。其中,夏兆旺团队的“准零刚度隔振器”已依托校地协同机制,成功与中船集团达成合作,配套某型号船舶动力设备。“高性能超细合金材料”项目李阳团队今年成立公司后,获得镇江高新区区属国企镇江团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10%股权认购,今年前三季度开票销售已突破2300万元,展现出校地合作助推下的高速成长性。
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双方共同构建了全新转化机制。活动现场,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为首批10名技术经理人颁发聘书。该中心作为全省首个该领域专业转化平台,正迅速成为资源汇聚的枢纽。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建新表示,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的“双高协同”合作,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双方在校地合作方面先行探索,成功入选全省首批试点。杨建新说,合作的核心在于“融”,旨在构建一个汇聚政、产、学、研、金各方资源的平台,打破壁垒,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实现高质量转化。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将努力打造全省“双高协同”工作标杆,筑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实践表明,‘双高协同’正日益成为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镇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顾小俊在致辞中表示,双方将进一步打通信息、资本与技术对接渠道,推动校企供需双侧高效匹配,共同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镇江高新区将加快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专项政策,让更多创新成果在镇江高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路演现场,务实高效的对接氛围浓厚。凌宏杰团队的“系列化水下作业机器人”已在多个场景落地,正主攻船体清洗新市场,面对投资方关于长江复杂流速下性能的提问,团队给出了技术稳定的肯定答复。昝浩团队则带来了航空航天传感器实物,与投资人进行深入沟通。欧阳春团队的燃料电池催化剂项目,更是直接带来了包含专利、资质和销售预期的清晰融资计划,备受关注。
创投机构代表对通过路演促进科技成果与创投机构直接对接的创新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无锡云和世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赵云认为,这种汇聚政府、高校、资本、企业的多元协同生态,有效打通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合作以来,双方已累计开展校地对接50余家次,落地校企合作项目7项,带动新增科研投入超6000万元。江苏科技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均在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此次路演,不仅集中展示了阶段性成果,更为“双高协同”的持续深化开启了崭新篇章。 张静 薛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