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 娴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内,有一面夯土的长墙,镌刻着三千多个名字。这些名字背后,是八十多年前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1939年,来自南洋各地的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奔赴抗战一线,在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上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军需物资。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如今被南京作家邹凡凡用文学的方式重新唤醒。她的新作《夏归》聚焦抗战时期“南侨机工”这个群体,通过南京女孩元远和华人少女阿辰对太公日记的“发现之旅”,展现了这群特殊英雄的奉献。近日,记者采访邹凡凡,听她讲述了《夏归》背后的创作故事。
一本“非写不可”的书
邹凡凡的创作灵感,源于她在马来西亚进行过的两次巡回讲座之旅。从吉隆坡到沙巴,从新山到亚罗士打,她几乎走遍了马来西亚所有华人聚集的主要城市。一路上,她结识了爱穿汉服的华文教师、身着旗袍的“校长妈妈”、把中文书送往各社区的阅读推广人,也被他们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的先辈“下南洋”,在艰辛与漂泊中求生,终于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物资补给线被完全切断时,1939年,三千多名年轻人毅然放弃异乡的安稳生活,这群会吹口琴、能唱英文歌、爱喝咖啡的青年,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奔向被战火侵袭的祖国,成为滇缅公路上奔驰的机工。
“他们大多二十来岁,有些人甚至不会说中文,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邹凡凡说,当时,滇缅公路上处处是生死考验,山道在崇山峻岭间盘桓,驾车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敌机轰炸更是家常便饭,据不完全统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超过1/3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也就是说,在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机工牺牲。这种跨越地域的家国情怀,点燃了邹凡凡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是一个非写不可的故事,有太多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故事值得被书写。”
邹凡凡认为,机工们对抗战的贡献被低估了,有很多读者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她进一步解释,与轰轰烈烈的正面战场不同,滇缅公路是一条隐于大后方的“输血管”,南侨机工们以生命守护物资运输,虽不在聚光灯下,却支撑起了抗战的脊梁。尤其是,2022年随着蒋印生去世,世上再无南侨机工,但他们“舍身而不顾”的故事应该被永远铭记。
“华夏归一”是不变的精神内核
《夏归》以双线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南京女孩元远与马来西亚华人少女阿辰,因一本残破的日记,共同踏上了一段追寻抗战时期“南侨机工”历史的精神之旅。
小说一条线索描绘了八十年前南侨机工毅然回国、驰骋滇缅公路,以血肉之躯守护家国的壮烈往事;另一条线索则聚焦于当下马来西亚文化推广者驾驶蓝白面包车,载着中文书籍穿行于城乡之间,执着传承中华语言与文化的当代实践。邹凡凡解释说,这两条线索虽跨越时空,却遥相呼应,共同承载着“华夏归一,不分彼此”的精神内核。她希望通过这样的叙事设计,传递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侨胞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认同始终未曾改变。
历史线主要通过阿辰的太公夏福峰所遗留的日记残片缓缓展开。他是一位在南洋长大的普通青年,却在1939年民族存亡之际,毅然归来成为一名南侨机工。太公的叙述语言克制而深沉,字句间充满真实的力量——从出发前“既期待又忐忑万分,有点害怕”,到途中目睹沿途遇难的军人,“但我没有流泪,不再害怕,这是人类的罪恶,终止这份罪恶,是我们的责任”;从深夜思念“年迈体弱的双亲,想念每一位兄弟”,到任务完成后感慨“想要冒险、想要立功的初衷已完全不重要,似有更深沉的物什沉入个人与国家的历史中”。
邹凡凡有意避开了“天生英雄”的设定,转而聚焦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内心蜕变——从迷茫走向坚定,从畏惧变得勇敢。在塑造南侨机工群像时,她尤其注重在英雄气概与普通人性之间寻求平衡:“他们不仅是战士,也是他人的儿子、丈夫、父亲。他们有恐惧,也有难以割舍的思念。”
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夏归》是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
为创作《夏归》,邹凡凡查阅大量史料,动笔之前,她还在社交媒体上征集马来西亚老一辈华人的真实故事。这些真实的叙述让整本书“活”了起来:小说中,大白父亲在金铺的经历、老学徒带新人的传统,以及峇峇娘惹等婚嫁习俗等,都源自一位华侨老人的亲述。
小说中许多角色都源于真实人物,尤其是南侨机工中为数不多的女性队员,她们的生平与事迹在书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还原。小说中,这些来自南京、云南乃至东南亚和欧美地区,不同背景的人物陆续登场。在邹凡凡看来,这场战争属于全人类,通过这些个体的命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中国与世界的深刻联结。
在创作过程中,一段来自马来西亚的音频令邹凡凡尤为动容: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她12岁的儿子认真采访了年过七旬的外祖母。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对话,不仅让孩子对家族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是一次最朴实的爱国教育、文化教育。邹凡凡希望,《夏归》能在年轻读者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当他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会不禁自问:如果是我,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跨越时空的自我叩问,正是历史与现实之间最真切的连接。”
邹凡凡期待读者能沿这条路前行,与那些年轻的身影相遇,记住他们,并成为他们精神的传承者。在她看来,这种传承并非简单复述历史,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我们要传承的并非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精神内核——在时代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对家国民族的担当,以及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