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胡凯旋 许哲 王贝贝
本报记者 徐明泽
金秋时节,泗洪县重岗街道早陈社区的口袋公园里,省级非遗苏北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周银侠一展身手,悠扬唱腔与清脆檀板鼓点在林荫间回荡。周围,百余名中老年听众凝神静听。“听了大半年了,不仅打发了闲暇时光,更品出了咱传统艺术的韵味,心里头亮堂!”72岁的石明月一句话道出泗洪文化惠民的实效。
泗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泗洪县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茉莉花开 文艺播种”行动部署,在7个乡镇、街道启动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试点工作,通过精准对接需求、盘活阵地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引导群众主体参与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抵基层末梢,浸润百姓心田。
阵地牢,文化舞台“活”起来
基层文化服务,根基在阵地建设。
青阳街道精心打造“街角文化微单元”,将短小精悍的文艺演出与好书置换、政策宣讲、就业咨询、健康义诊等便民服务巧妙融合,催生了12个源自生活、贴近群众的特色小节目。梅花镇响亮打出“‘梅’好大舞台”品牌,将舞台彻底交给群众,“村K”大赛唱出乡土情怀,“村舞”比拼舞出时代风采。朱湖镇投入120万元,将一处闲置边角地改造为集演出、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如今在泗洪乡镇、街道,一处处遍布城乡的文化阵地,正成为聚集人气、涵养风气的强磁场。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触手可及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泗洪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郁胜利表示,鼓励各乡镇、街道充分整合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口袋公园等现有基层设施,因地制宜进行功能提升和内容填充,使其真正“转”起来、“活”起来。
节目优,文化活动“潮”起来
国庆前夕,双沟镇西大沟遗址公园广场上人声鼎沸,该镇基层文艺团队风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双沟醉鼓敲出激昂节拍,淮洪调戏曲唱出韵味乡音,钱杆舞舞出丰收喜悦……22支村居文艺队伍轮番登场,台下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
“全镇37个村居,有22个主动报名参与,所有演员都是本地群众,节目以自编自导自演为主,其中不少文艺团队得到了县里名家的指导。”双沟镇党委宣传委员孙奇奇兴奋地说。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泗洪县统筹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泗州戏协会等文艺家协会力量,广泛开展文艺“六进”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文艺“输血”。同时,建立文艺名家“点对点”挂钩机制,组织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许卫国、泗州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洪湘等名家与乡镇街道结对,提升基层文艺创作与表演水平,培育出“百姓大舞台有空你就来”“渔歌唱晚·水美龙集”等多个独具特色的群文活动品牌。
内容新,群众精神“富”起来
“亲戚朋友来相会,勤俭节约不浪费……”青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舞蹈室内,心连心舞蹈艺术团正在排练融入政策宣传的女声说唱《移风易俗新风尚》。
“我们把防范金融诈骗、移风易俗、创建‘五美庭院’等内容编入节目,用泗州戏、苏北琴书等形式演出,让党的好政策、社会新风尚走进千家万户。”艺术团负责人王素珍介绍。
立足本土,唱响时代。泗洪县引导文艺工作者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作品。苏北琴书《爱心早餐暖人心》讲述“中国好人”雍月飞事迹,钱杆舞《洪泽湖畔好风光》等节目展现地域特色。这些作品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境界。
在试点乡镇带动下,群众文化活动正在泗洪全面铺开。金锁镇打造“法治宣传夜”,将法治知识与文艺表演融合;半城镇立足国家级非遗“洪泽湖渔鼓”,编排上演《渔鼓飘香》《渔鼓情歌》等新剧目;孙园镇依托爱民井红色文化园,开展沉浸式群文活动;界集镇通过《回乡创业》等剧目演绎乡村振兴新气象。仅9月份,便有17场重点文化活动在各乡镇、街道如火如荼地展开,加上一些常态化的展演及周末书场等,超过30场活动实现了“周周有演出,场场有宣传”。
今年以来,泗洪县已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70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6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