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一座“消失”的古塔在“世界记忆”中新生

日期:10-02
字号:
版面:第4版:天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开馆十周年。10月1日正式亮相的《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让市民、游客争相打卡。

全球7个国家、26家博物馆/图书馆支持,百余件文物、文献、影像,其中还有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此次专题展不仅是对一座消失古塔的追忆,更是一场关于当代遗址博物馆使命的深刻探索。

十年求索

从保护遗址到激活文化生命

建成于1428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曾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九层八面,通体琉璃,夜间144盏篝灯照亮南京城南的天空。这座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母而建的皇家寺院,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其琉璃烧制工艺之精湛,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1856年,大报恩寺毁于战火,一代奇观从此只存于典籍与传说。2015年,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成开放。

“当建筑不再存在,遗址还有什么价值?”这个追问成为贯穿博物馆十年发展的主线,也在十周年特展中不断寻找答案。

1665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法文版是琉璃塔全球旅程的关键物证。17世纪,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的游记与版画,让“南京瓷塔”的美名风靡欧洲。在西方人的集体想象中,这座塔从具体的地理坐标,逐渐升华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中国符号”。

从此,它不断出现在欧洲的挂毯、瓷器和建筑设计中。英国布莱顿皇家行宫的音乐厅中六座塔、荷兰代尔夫特的郁金香花瓶,其灵感皆源于此。

1850年出版的《世界主要建筑比较图》上,琉璃塔作为东方文明的唯一代表,与吉萨金字塔、圣彼得大教堂等并肩而立。此刻,它已不仅是南京的塔,更是全人类的塔。

“它从一个建筑的地标,变成了一个文明的记忆。这种凝视,本身就应该被尊重。”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看来,琉璃塔的价值,在它1656年被尼霍夫“看见”并描绘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奇妙的嬗变。而这一嬗变的过程,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达到了高潮。

当时,一组来自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木制宝塔模型获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其中最为瞩目的,正是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模型。这座高1.85米的精美模型,在“漂泊”110年后,如今首次归乡展出,成为展览中最动人的展品之一。

1894年,德国传教士葛承亮来到上海土山湾。他为孤儿们提供食宿,还传授他们木工技艺。当接到制作84座中国宝塔模型的订单时,他带领着这些孤儿开始了艰苦的创作。

这些模型在1915年旧金山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其中琉璃塔模型以其鲜艳的色彩、精湛的工艺成为焦点。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林家铭博士动情地追溯其旅程:“我们可以想象,100年前,当这些小工匠们制作这座宝塔时,从未想到有一天这些模型会回到中国来,不只是回到中国,而且回到了南京——这座琉璃塔本身出现的地方。”

如果说模型的回归,是一次跨越三代的文化接力,同样见证文明对话的,还有来自荷兰的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

其塔形造型灵感直接取自琉璃塔,是中西工艺美学交融的结晶。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厂在致函中写道:“我们为与中国的长期联系感到自豪。希望大报恩寺塔与代尔夫特花瓶的相遇,能让这份连接更加牢固。”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无数次被描绘、被模仿、被讲述的过程中,获得了永恒的文化生命。“遗址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正是守护并激活这个超越了物质存在的精神锚点。”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陈部负责人邱琳婉说道。

记忆的场域

遗址博物馆作为城市的“家”

“很多老城南原住民,曾经这里是他们的家,而现在这里是博物馆。博物馆也是城市的家,希望大家共同回家。”邱琳婉这番充满温度的话语,将一座专业性博物馆的角色,升华至情感共同体的高度。

展览并未停留在宏大的文明叙事,而是用大量细节织就了一张充满烟火气的记忆之网。

在“谁的过去”展区,一封寄往“宝塔山60号”的家书复印件,无声地诉说着战火下的离散与坚守。三十年间音讯全无,直到1979年,一封几经周折由美国友人转寄的信件,才重新点燃了联系。九年后,分别四十载的夫妻在此重逢——他们未曾再婚,以漫长的守候兑现了一场迟来的团聚。而那个始终未变的地址,成了指引他们回家的灯塔。

继“重回长干里”全球文物征集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此次还发布了“重回长干里·古今同框”摄影倡议,大众参与让记忆不断生长。这些来自老城南居民捐赠的家书、老照片与共创的口述影像,让“塔”与“城”、“国”与“家”的记忆紧密交织。博物馆在此刻,不再仅仅是展示珍宝的殿堂,更成为了收藏城市集体记忆、安放乡愁的精神家园。这种“家”的感觉,也体现在跨越百年的守护接力上。

承露盘原是琉璃塔塔刹上的构件,虽然远看很小,实际规格却十分惊人。民国学者张惠衣在《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中记载,其直径达3.81米。

“1887年,我们的前身金陵机器制造局曾建高台保护原物;今天我们用复刻让遗存重现,这是两代‘晨光人’对文化遗产的接力传承。”展览中特别展示的承露盘复刻品背后,是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把百年前的守护化为今日的传承。

这深刻地揭示了遗址博物馆的另一重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保管者,更是连接不同时代、激发社会各方形成文化守护合力的平台。从原住民的家族记忆,到现代企业的技术传承,文化遗产在“家”的意象中得以永续。

未来的生长

在创造中延续遗产生命

“每个时代都用最好的方式去建造大报恩寺塔,而我们这一代,希望用数字创意让它继续生长。”首届“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获奖作品《记忆生花》的主创李昱莹,道出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

她的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琉璃塔的形象在每个时代都被当时最好的技艺不断重塑。“作为新一代的设计师和文保人,我们也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想象,赋予这座塔更多的形象。”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会呼吸”的展览:LED灯带环绕的塔身装置,随音乐明灭;观众通过AR技术,让承载古今记忆的“花朵”在虚拟塔身上绽放、收藏;摇动《叩今铃·见古风》的铃铛,便能“唤醒”郑和下西洋归来率领海军士兵参与报恩寺建设,以及琉璃烧制耗时40余天的艰辛历程等隐藏故事。

这些创新实践,标志着遗址博物馆的功能进化——从一个知识的权威输出者,转变为一个充满启发的“开源平台”。它提供历史的源代码,邀请全球青年共同编程,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生命。

这些举措让博物馆从被观看的客体,变成了激发全民共创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文明记忆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这或许正是琉璃塔留给我们的启示:有形之塔终会消逝,但精神的塔永不熄灭。它照耀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指引过西方认识东方的旅程,今天,它依然照亮着我们守护文明、开创未来的道路。

十年,对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而言,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去看塔》展览的启幕,这座“消失”的古塔将继续在世界记忆中生长,在创新中传承,在参与中活化,为当代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站在大报恩寺遗址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辉煌过去,更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每一次观展、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创作,都在为这座“永不消失的遗产”增添新的年轮。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