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漫步江南大地,到处是一派祥和景象。
经济发展有条不紊、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百姓生活幸福美满……眼前的美好景致得益于苏州一直以来健康、稳定的发展土壤,还得益于各地综治中心的高效运行。
今年3月,中央政法委提出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苏州围绕目标任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决心,扎实推进、稳步落实。如今,各县区有的将原有的矛调中心扩容增量、迭代升级,开设常驻单位窗口和轮驻窗口;有的依据标准化建设要求,在崭新的物理空间统一布局,不论是哪一种,都成为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的主阵地。
因地制宜 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
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变得清凉起来。上午九点半,吴江区综治中心一楼综合接待调处区已是忙碌景象,来此办事的群众经过安检、登记、取号后,耐心地在休息区等待叫号。吴江区综治中心设有常驻单位12家、轮驻单位16家,各类调委会6个、品牌工作室8个、社会组织4家,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群众遇到家庭矛盾、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债务纠纷等,都可以在这里‘找个说法’!”吴江区综治中心副主任刘海峰介绍,作为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平台,吴江区综治中心采用“前店”+“后厂”的运行模式,总建1.1万平方米的中心,分为AB楼。其中,A楼作为公共服务区,一至三层分别为综合接待调处区、调解立案速裁区、领导接访研判区;B楼是集中办公区,汇集政法委、法院、司法局、信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6个部门入驻办公。
“前店”+“后厂”,如何实现从空间的“物理聚合”到调解的“化学融合”?该中心前不久对一起租赁合同纠纷的成功化解或许让人更能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奥妙。
“你好!有人欠我们公司租赁费两年多了都不付,我想起诉他们还钱!”不久前,苏州广博印务租赁公司(化名)的法定代表人钟先生来到吴江区综治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寻求帮助。“我们公司租赁打印机给苏州优而美文化传媒公司(化名),费用6000元,对方只支付定金2000元,剩余4000元多次催款不还。”
面对钟先生的解纷需求,吴江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工作人员配合综合受理窗口导服员对钟先生先行开展引导调解。在诉讼服务工作人员看来,钟先生提交材料中的“催款记录23条”,事实清楚,标的额也比较小,适宜通过调解化解纠纷。案件随后分派到了专职调解员手中,专职调解员立即联系苏州优而美文化传媒公司(化名)开展调解,苏州广博印务租赁公司(化名)在48小时内收到了苏州优而美文化传媒公司(化名)支付的租赁款。
进一扇门,解万千事。今年年初,吴江区综治中心依托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入驻优势,建立“前端分流”工作机制,安排经验丰富的诉讼服务工作人员常驻综治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协助导服员引导群众主动选择多元解纷方式,实现“调解先行,诉讼断后”。
统筹联动 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
“综治中心帮我争取到了应有的赔偿款,压在心口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在张家港某企业务工的权某工伤后,就赔偿金额与企业多次协商无果,来到张家港市综治中心求助。张家港市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安排人民调解、人社、工会等部门组成联调小组,组织双方就争议核心的赔偿金额问题进行协商,仅两天时间就促成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一窗受理、多元联调已成为常态。据介绍,2024年11月以来,张家港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规范化、一站式为核心,在市级以及11个区镇(街道)实体化运行综治中心,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对于综治中心的高效便捷运行,权某深有体会:“一开始,我也是跑了好几个部门,但是因为涉及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能解决的,费心费力,疲惫不堪。没想到到了综治中心,一下子就解决好了!”
过去,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九龙治水”的困境,群众遇到问题可能需要在信访、司法、城管、公安、劳动等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结果往往是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如今,有了综治中心,这一现象将得到根本性改变。张家港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统筹推进诉讼服务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中心合一。根据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类型特点,采用“常驻+轮驻”入驻形式,推动各政法单位、人社等部门派员常驻,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轮驻,并吸纳苏州苏圆、东吴国联等第三方社会力量进驻,常态化开展联合调处。
“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集散地’,市综治中心有效整合既有资源,快速响应群众诉求,也彻底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的现象。”张家港市委政法委综治督导科科长李春辉说。
如今,苏州各县级综治中心,均按照“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思路,一体推进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方面规范化,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有的地方还依据地域特色,增设个性化服务窗口,真正实现群众反映事项解决“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刚柔并济 从“单向用力”到“立体协同”
场所设置规范化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第一步,如何实现协同化解矛盾纠纷才是关键。
不久前,常熟市综治中心接到辖区某小区物业公司的诉求:“业主高先生因车辆被高空抛物砸坏,修理费4000余元,前物业公司以‘无管理责任’为由拒绝赔偿,导致高先生拒缴5年物业费、累计上万元。2024年新物业入驻后,纠纷陷入僵局。”
一场跨越5年多的纠纷如何能成功化解?常熟市综治中心综合科副科长杨丹介绍,中心物业纠纷调委会第一时间介入,并联合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组成调解小组。在调解小组的协力合作下,双方在一周内达成协议:“物业公司补偿1200元,业主补缴全部欠费。”
该案通过专业调解及时化解矛盾,既维护业主权益,又保障物业正常运营,为类似物业纠纷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今年以来,常熟市综治中心牵头法院、司法、住建和物业协会,构建物业纠纷专业化调处平台,并引入第三方调解组织源诚民商事调解中心,形成“诉求登记—整改跟踪—长效管理”闭环工作体系,明确物业企业“简单问题半月办结、复杂问题建章立制”的整改标准,实现调解过程全留痕、责任可追溯。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用法律的道理,解当事人的心结。多方力量组成的立体化调解模式,既以规范化流程破除业主“调解即催费”的认知误区,增强诉求回应实效性,又以痕迹化管理倒逼物业提升服务质效,有效遏制“以调代管”现象,推动物业与业主从“对立博弈”转向“协同共治”,也推动了矛盾调处由单向式用力向立体式协同转变。今年上半年,常熟市综治中心协调化解物业矛盾纠纷410件。
张红军 谈凯昀 董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