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筑基文化铸魂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日期:09-30
□ 李洁 吉樱 邱月玲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新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从国家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标志着我国自然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进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国家公园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为核心,而国家文化公园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活化利用,实现从“荒野守护”到“文明构境”的理论嬗变与实践升华。
长江和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具有共性精神内涵的文化根脉,相对于单体遗产,廊道遗产的保护利用更加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国家文化公园必然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地理空间,更是被赋予了集体记忆、民族情感和文化意义的“精神场域”。从系统性保护要义出发,文化遗产并非孤立的“点状”保护,强调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出发,国家文化公园应搭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平衡。
江苏是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在建设实践中,生态底色与文化特色交相辉映。一是“无废运河”“美丽河湖”建设致力于系统推进流域治理,以长江大保护和江北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为核心任务。如今江苏大运河沿线正在呈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丽景象。二是大运河与长江岸线焕新,绘就人水和谐画卷。长江常州段从“化工围江”到“生态滨江”,生态岸线占比高达80.6%,跃居全省第一;无锡、泰州、淮安和宿迁等市积极将生态航道与美丽港航建设深度融合,让运河沿线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三是将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探索城乡发展的新路径。扬州运河三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镶嵌在绿树成荫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从水利遗产再到生态修复后生态文化空间,见证着时代变迁中自然、人文与经济的相辅相成。南京桥北滨江生态公园紧邻南京长江文化地标:长江大桥北桥头堡,江、桥、公园连成一体,映衬出南京独特的江城一体风貌。水环境治理、生态护岸改造、滨河生态空间营造等工程,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改善的互促共赢。
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要义,在江苏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通过建立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实施数字化保护工程等措施,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生态文化廊道、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等途径,实现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性构建。文旅融合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任务,在江苏探索出特色路径。政府搭台、企业和社会团体唱戏,打造出“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长江文化南京论坛”等品牌活动,带动两河文化成为社会热点;独创“苏超”足球,巧妙运用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带动城市文体旅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双重提升。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大运河、长江文化传播,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保护与利用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
高质量推进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向未来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坚持遗产造福人民,通过遗产利用唤醒人民的文化自信。在遗产保护涉及多元化利益主体诉求时,更多考虑到传统继承者、原住民等群体的直接利益,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文化遗产利用应确保人民福利最大化,经济收入、发展机会、宜居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都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福利指标。始终贯彻文化引领沿线经济发展的原则,推动沿线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帮助群众通过发展文旅项目、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持续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二是进一步健全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制度。构建跨层级、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对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分级分类落实差异化保护要求,依据大运河和长江生态和遗产资源特性落实分段管理责任,创新协作治理方式,建立省内各市跨区域工作联系机制,针对完整历史河段和关联区域专设跨区域保护条例,共建周边环境整治和文旅融合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创新文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绿水青山”和“文化宝藏”转化为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公园内打造复合型文化生态空间,探索兼具文化与生态效应文旅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与政策创新,健全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生态与文化补偿机制。四是完善公园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与文化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价值阐释力、文化传播影响力等关键要求纳入公园建设的文化效益核心指标,将生态完整性、环境质量等重要因素纳入生态效益评价核心指标,同时考量文化保护与生态功能改善的项目协同性。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助理工程师。本文系2025年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专项〈编号:STA-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