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无锡打造政务数字化转型“智治”样板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23版:无锡观察·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李顺顺 通讯员 姚雪 郭煜啸

2025年“智能体元年”技术浪潮席卷而来,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概念”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为各地政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在这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转型探索中,无锡率先交出答卷——由市数据局统筹、城运中心牵头构建的省内首个政务智能体应用矩阵,不仅实现了从“单点创新”到“集群赋能”的突破,更以“技术筑基、场景破题、民生导向”的实践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政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无锡方案”。

“纵观无锡政务智能体发展脉络,其核心价值在于跳出了‘技术堆砌’的误区,始终锚定‘解决真问题、提升真效能’这一目标。”无锡市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以经开区“火种智瞳1.0”的基层实践为例,这款全市首个基层治理AI智能体,并非简单嫁接数据工具,而是直击12345热线工单“分析慢、定位散、决策难”痛点,通过“时—天—月”多维度数据提取、AI深度挖掘、社区画像生成全链条服务,让基层治理从“靠经验判断”转向“用数据说话”。“这款‘智慧仪表盘’不仅能精准捕捉民生痛点,更能提前化解潜在矛盾。”经开区城运负责人介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正是政务智能体重构治理逻辑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无锡以“知惠”政务大模型为核心,构建起“模型超市+开发平台+知识库”三位一体的技术基座,汇聚DeepSeek、Qwen等顶尖大模型,解决了“技术源头”问题;创新“低代码+自定义组件”双模式开发,打破“技术壁垒”,让非专业人员也能成为智能体开发者;凭借超1020万条的政务知识库,为智能体提供了“精准作答”的“知识储备”。“该体系并非为单一场景‘量身定制’,而是为所有政务领域‘搭建舞台’,是一套‘可持续、可复用’的政务AI生态体系。”无锡市城运中心负责人介绍,当技术基座具备了通用性、开放性,智能体的规模化落地便有了坚实支撑,这也正是无锡能在短时间内孵化66个应用、覆盖14类场景的核心密码。

如今,无锡政务智能体矩阵早已不只是“提升效率”,更重塑了政务服务的“温度”与“精度”。在城市治理领域,“企业经营风险监测”提前预警异常、“经济问数”实时研判趋势,让政策调控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在行政审批领域,国内首创的“AI评审专家”将过去需要数天的审查时限压缩至“分钟级”,既打破了“经验依赖”的行业局限,更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廉政风险;在政务服务领域,“7×24小时在线”的数字人导引、智能问答,让群众办事“随时找得到、问得清、办得顺”,真正把“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承诺落到了实处……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无锡对“政务数字化不是冰冷的技术迭代,而是温暖的治理升级”的认知与实践。

随着无锡政务智能体矩阵逐渐完善,政务AI的发展无须“从零开始”,通过整合现有技术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就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突破;“技术应用止于表层”的困境被逐步打破,AI深度融入决策、审批、服务全流程,日渐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核心引擎”;“人机协同”的新范式初步形成,技术能够更好服务于“人”的需求。

“‘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治理优化’的良性闭环,是无锡政务智能体持续发展的关键。”无锡市城运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无锡将找准政务数字化转型发力点,把应用场景拓展至民生保障、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等更多领域,推动“人机共治”模式日趋成熟,让“无锡样板”释放更大示范效应,助力全省政务治理迈向“更智能、更高效、更温暖”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