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两业融合”出实招 双轮驱动谱新篇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8版:江苏服务业       上一篇    下一篇

“十四五”以来,江都区敏锐把握国家、省、市大力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契机,综合运用高端科技、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现代服务技术,紧密结合自身坚实的工业基础优势,深化业务关联、拓展链条延伸、促进技术渗透,加快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实现深度高效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江都区拥有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1个,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5家,市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6家。

谋划“两业融合” 江都基础雄厚、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坚实雄厚。江都区制造业底蕴深厚,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蓬勃,具备开展“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的基础条件与显著优势。2024年,全区工业开票销售达1573亿元,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7家,企业总数达到1002家,总量位居全市首位。新增工业开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26家,总数突破163家;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家,总数达19家。这些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推动者的重要作用,在技术研发、公共服务、检验检测等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协同配套服务企业,有力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

产业门类丰富齐全。围绕扬州“613”产业布局,江都区积极发展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工业母机及机器人、智能电网、航空、特种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10条新兴产业链,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促进“两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发展动能充沛丰富。“十四五”期间,江都区推进“高企引领、强基提质”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600家,总量持续领跑全市。建成投用星创天地等科技综合体47万平方米,建成4家省级孵化器。新增省、市级企业“三站三中心”59家,省级总数达281家。加快聚才引智步伐,每年达成产学研合作150项以上,累计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个,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平台、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

推进“两业融合” 江都积极作为、亮出实招

完善政策体系,展现转型“大格局”。充分贯彻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制定《江都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聚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级引导资金对企业及项目的支持引导作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两业融合”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对于符合条件新建的“两业融合”项目,积极指导申报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并在区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中给予配套支持。

促进产业集聚,构筑发展“主平台”。依托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等重点园区,立足其特钢船舶、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引进或嵌入研发设计、现代供应链、大数据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依托园区内中远海运、龙川钢管、奔宇车身等龙头企业,推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等紧密结合,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链上企业全面发展,构建两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载体和优势产业集群。

强化梯队建设,把握主攻“总方向”。一方面,联合工信、市监、税务等部门,摸排区域内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或者在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工业企业,按照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标准分别建立区级、市级、省级“两业融合”制造业企业后备库。同时梳理29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将主营业务为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服务等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企业纳入“两业融合”服务业企业后备库。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定期对上述企业进行“两业融合”专家培训和业务指导,鼓励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两业融合”步入深水区,江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愈发清晰。江都区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未来江都将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6+3”服务业产业体系,持续在组织融通、服务融通、产业融通上下功夫,在“扬先进制造之长、显现代服务之优、创江都经济之特”的实践中,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江都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