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主导的融合型人才培育生态
日期:09-25
□ 陈双双 权良媛
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加速交织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对江苏而言,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正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的关键抓手。在江苏产业升级进程正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融合型人才稀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智能制造领域,跨学科能力缺口制约了产线效率;新兴产业领域,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影响创新速度;传统产业领域,技能复合度低导致设备利用率不足。而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至关重要。
融合型人才培育的现实挑战
融合型人才培育普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在当前发展环境中,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比如,部分政策在职责划分上存在交叉导致落地困难,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审批流程较多,企业在评价权能方面的话语权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产教融合生态有待加强。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时空错配,高校新兴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
当下,江苏在融合型人才培育工作有待优化完善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企业需求输入与人才供给输出之间尚未构建起十分成熟、高效的闭环体系;企业在融合型人才培育标准制定环节的参与深度还有待提升。
融合型人才培育的核心优势
整体来看,融合型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大能力:一是做技术产业化的“转换器”,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二是当创新生态的“黏合剂”,推动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加速成果转化;三是成为产业变革的“催化剂”,推动管理理念与技术融合,提升产业效能与竞争力。
所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十分必要。这一体系能够提升需求导向的精准性,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增强实战场景的锻造力,让人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强化全链资源的协同性,整合各方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构建企业主导的融合型人才培育生态
为了更好地推动融合型人才培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助力江苏融合型人才培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构建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新生态,形成“需求—供给”闭环。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模式。龙头企业每季度发布技术难题清单,高校组建跨学科团队揭榜攻关,攻关成果经市场验证后,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部分纳入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建设半导体共享实训中心。由链主企业牵头将企业非核心工艺转化为实训项目,扩大年培训人数,提升设备利用率;扩大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的覆盖面。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力争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探索“编制在高校、岗位在企业”的柔性流动机制。同时,教师入企期间保留基本待遇,其教师绩效与项目成果紧密挂钩。
创新“企业主导+产业贡献导向”的人才激励体系,强化市场认可。推广“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团队带动”四维评价法,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率先试点“企业说了算”的评审机制。同时,取消战略性新兴产业职称评审中的论文硬指标,让人才评价回归产业本质;实施“育才补贴+项目跟投+技能溢价”三位一体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格局。对培育融合型人才的企业给予高额补贴,允许技术骨干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项目收益分配。与此同时,将融合型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对取得多项以上跨领域技能认证的人才给予购房补贴,对入选“融合智造人才计划”的团队给予高额资助。
建立“链主牵引+全链协同”的创新攻坚体系,充分激活企业创新动能。以“链长企业+配套企业+高校”为架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人才共享池。以常州新能源汽车联合体为例,通过这一模式集聚了一批跨领域工程师,联合攻克电池热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科学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在无人机领域,多个项目借助概念验证中心完成产业化前的验证工作;构建数字化人才中台,整合企业需求、高校资源、培训课程等信息,实现人才匹配、能力提升、项目对接智能化。
优化“链主带中小+政策做支撑”的育才协同机制,助力中小企业育才破局。依托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由链主企业牵头制定产业技术图谱下的人才能力地图。在其中明确智能装备、纳米技术等领域的跨学科能力标准,为中小企业提供可直接复用的培育框架。搭建技术迭代工坊。根据产业升级节奏来动态更新实训内容,避免陷入“课程刚落地、技术已迭代”的困境。推行共享实训补贴政策。可对开放资源的链主企业给予专项补助,推动实训资源向配套中小企业倾斜,逐步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内资源共享全覆盖,破解中小企业“想育才却没平台、要提升却缺支撑”的难题,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筑牢中小企业人才根基。
融合型人才,不是在课堂中教出来的,而是在应对产业真实问题的实践中炼出来的。江苏构建企业主导的融合型人才培育生态,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江苏方案”。当更多融合型人才在企业实践中成长,江苏便能将制造业规模优势、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优势,在建设科技强国中展现“江苏担当”,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江苏智慧”。
(作者分别为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江苏创新生态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