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中汲取教育治理智慧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3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篇    下一篇

□ 宋 宽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源自六尺巷的“让墙诗”,传颂数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考察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近年来,当地将“六尺巷”礼让文化运用到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高校也可以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教育治理之路。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高校教育治理工作需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用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将政治引领融入教学、科研、育人各环节,确保各项事业定向领航。在教育治理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激活党员教师育人先锋作用,破解治理痛点、凝聚育人合力,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党建工作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中。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礼让和事为核心,为高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了创新范式。该范式通过党委-院系-支部垂直治理效能,实现了精准治理配置。这一工作法既发扬了谦和礼让的传统美德,又建立了规范化的治理流程。在党建引领过程中,既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校园治理的积极性,又形成了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对提升了校园治理效能和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创造了有利环境。高校党委应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不断焕发党建工作新活力,为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不断提升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注重源头治理,提升育人效能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时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源头治理是高校教育治理的核心环节,它通过前瞻性策略从根源解决问题,对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校园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在优化资源配置、夯实教育基础方面,源头治理即通过科学规划经费、设施、师资等资源,使投入精准匹配教学需求,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均衡发展,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高校源头治理的关键是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考试安排规范与学术监督,提前化解冲突,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从根源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高校源头治理的重点是要完善育人生态,防范潜在风险。通过建立师生沟通机制与矛盾调解渠道,采用师生沟通、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等方式,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解决教育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师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高校源头治理的核心是构建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校园安全涉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学术诚信、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在高校治理框架中,校园安全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更是保障教育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学校应高度重视源头治理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治理策略和方法,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

优化多元共治,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强调多元共治,即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在高校的教育治理中,多元共治理论是对现有教育治理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

在多元共治组织实施方面,高校教育治理不再仅由学校内部部门主导,而是引入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到高校教育治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高校教育治理的持续发展。在质量监督与机制反馈方面,多元共治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渠道,及时发现和解决高校教育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设立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制度,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教育治理提供改进的方向和依据。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高校教育治理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管理策略。它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了教育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推动了源头治理和多元共治。这些成效不仅有助于高校教育治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还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为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5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JGKT25_B05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