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认识新时代仪式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2版:思想周刊·论见       上一篇    下一篇

□ 曹敏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化拓展群众性主题实践,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丰富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仪式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一般在特定的时间、场所和环境中举行,同时伴随着参与者一系列的行为活动,具有价值导向、情感升华、行为规范和身份认同等功能,其象征性、规范性、重演性和情感性等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二者相结合,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仪式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形式,已经深深镌刻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优良仪式传统。这些仪式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又要引导学生,成就学生。《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仪式教育可以通过周期化、外显化、规范化的形式和内容,深刻影响和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思想教育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感受得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刻到学生心里,铭刻在学生骨子里,镌刻在学生大脑中。比如新时代以来,国家特别重视仪式教育,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举行庆祝大会,起到聚民心、强信心的良好效果。又如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特别重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长礼、成人礼、入团仪式、入党仪式等活动,通过这些仪式,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增加青少年的认同感,增进青少年的获得感。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仪式教育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不断增强仪式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工作理念,创新仪式教育的组织形式,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心走深走细走实,入脑入心入言入行。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仪式作为一种蕴含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不能自发地发挥作用,需要人们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加以培育和弘扬,才能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仪式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在仪式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一要处理好仪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平衡好仪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仪式教育的表现形式来看,要精心策划活动文案,注重挖掘仪式背后真实感人的故事,运用青年乐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进行生动化、鲜活化表达。从仪式的内容来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的成功案例等主流思想融入其中,用中国特有的元素讲好仪式故事。坚持青年视角和话语体系,精心谋划好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义,让仪式教育更有价值。二要处理好仪式供给和受众需求的关系。当前在仪式教育中暴露出来了许多矛盾,比如供过于求、供需错位、仪式宣传和信息变革不相适应。要充分调查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实际需求,精准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和聚焦点,激发他们在参与仪式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精神养分、满足自我需求、增添前行动力的热情。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媒体等手段,宣传好仪式教育的过程,传递仪式教育蕴含的精神内核,从而覆盖更广更多的青年群体。三要处理好仪式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挖掘并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标识,通过杰出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将青年大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场域中,强化原型符号的当代演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同时,要加强仪式教育鲜活场景的情景化构建,通过色彩搭配、物质载体、媒体技术、符号呈现、数字媒介等要素的综合运用,引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借景移情、润物无声的效果。

仪式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内核传递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一方面要持续诠释仪式教育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继承坚守仪式教育的现实进路和有效路径,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探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符合时代特征、贴近青年实际特点的仪式教育新样态和新范式,持续延展仪式教育的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向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文系2024年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项目号:XJJ2024—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