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建钢
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人才需求。作为区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江苏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结构能否精准适配进而前瞻引领产业变革,直接关系新质生产力培育效能。优化专业结构的关键,在于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构建以需求响应、特色培育、动态适配为核心的自主优化机制。
需求响应机制:主动感知与科学论证
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快速变化,江苏地方本科高校需建立主动、敏锐的需求感知与响应能力,变被动调整为主动求变。
构建常态化需求感知体系。高校应建立常态化市场调研机制,深度对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及头部企业。在政府部门发布的产业规划与人才需求数据基础上,立足本校服务面向,开展针对性调研,精准把握所在区域重点产业。
深化专业论证与落实高校决策主导权。前置做实专业论证是关键,需提供区域/行业需求报告、毕业生发展质量追踪分析及地方战略契合度评估等详实依据。论证过程应主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确保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精准衔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核重在程序规范与宏观引导,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
特色培育机制:立足禀赋打造差异化优势
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格局下,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依托自身历史积淀与区位优势,培育不可替代的特色。
精准定位,错位发展。江苏地方本科高校需深刻把握自身办学传统与区位优势,聚焦所在区域主导产业与特色集群,集中建设深度嵌合的特色专业群。创新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学院,将特色培育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服务贡献度的战略支点。
主导传统专业升级与交叉融合创新。面对产业变革,江苏地方本科高校需双轮驱动:一是对传统优势专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更新课程体系;二是前瞻布局,依托优势学科,打破院系壁垒,探索设立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兴交叉专业,将二者均视为特色培育的战略任务。
强化产教融合育人主体作用。江苏地方本科高校应将深度、制度化的校企合作视为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支撑。着力构建与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主导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制定(修订)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实践平台;互聘共建“双师型”队伍;共研教学项目;探索多元育人模式。产教融合的深度是衡量特色培育成效的关键指标。
动态适配机制:构建持续优化的内生闭环
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进要求专业结构具备动态调整能力。高校需建立常态化的监测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
健全专业监测预警体系。高校应自主构建涵盖招生(志愿率、报到率)、培养过程(学业表现)、就业(去向落实率、对口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及社会声誉等多维度的质量指标体系。既要主动对标教育主管部门预警信息,更要基于本校数据建立内部预警,对培养成效弱、需求趋缓专业实施早期识别与动态调控。
实施基于绩效的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内部资源配置(师资、经费、空间)应优先保障需求旺盛、就业质量高、特色鲜明、产教融合度深的专业。对预警专业或低效专业,高校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采取缩减招生等措施,并配套教师转型支持,将动态调整确立为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制度性要求。
完善周期性自评与持续改进机制。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自评制度,核心评估内容包括:预设目标达成度、产业技术需求适应度、条件保障水平、培养质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结果须有效运用于招生计划制定、资源配置优化及专业调整决策,切实形成“监测—评估—反馈—改进”闭环,驱动专业内涵与结构持续优化。
需求响应、特色培育、动态适配机制,以高校主体责任为纽带,三位一体、协同发力。需求响应是起点,驱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特色培育是核心,立足禀赋、服务区域;动态适配是保障,确保持续活力与适应性。三者协同,方能推动高校专业结构实现由“被动调整”向“主动优化”、由“适应需求”向“适度引领”的战略转型。
江苏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强化主体意识,担当服务使命,深刻认识服务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角色,将专业优化作为战略任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深耕区域禀赋,锻造特色优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生态,在服务特色产业集群中打造不可替代性,避免同质化竞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将校企协同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新生态。完善内部治理,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基于数据和循证的专业决策、资源配置与动态调整机制,营造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江苏地方本科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激发高校办学主体的内生动力。通过构建并有效运行以高校为主导的“需求响应主动化、特色培育自主化、动态适配常态化”三维联动机制,突破结构性瓶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可持续的人才与创新动能。这既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的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