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面前,最好的纪念是铭记。进入9月,常熟沙家浜镇的红色愈加浓烈。
沙沙作响的芦苇荡中,仿佛萦绕着当年新四军战士们低沉而激昂的声音,与今日游客的轻声赞叹交织在一起,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英勇与坚韧;
铿锵有力的戏腔里,演绎着阿庆嫂的机智勇敢、郭建光的果敢决绝,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舞台上重现,激发着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质朴静谧的村庄内,还留存着革命先辈们生活战斗的斑驳痕迹。痕迹背后镌刻的红色记忆,润泽着这里百姓的心田,用多元产业的蓬勃发展续写着新时代的红色篇章。
守着这座红色文化“富矿”,沙家浜镇始终坚持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历史档案转化为鲜活故事,通过互动共鸣代代相传,让“沙家浜”三字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机。
红色印记永不磨灭
沙家浜的集体记忆,由真实的抗日斗争故事和传唱不衰的红色经典共同建构,为这座江南小镇烙下了深刻印记。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36名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利用芦苇荡作为天然掩护,与敌人殊死搏斗,留下了一段传奇。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京剧团基于这段历史创作并演出的京剧《沙家浜》传唱大江南北。
实际上,“沙家浜”这一地名原本并不存在。现在的沙家浜地区,在当年属于常熟横泾乡。1992年,常熟在撤乡建镇时,考虑到《沙家浜》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广泛影响,将曾是抗日后方医院的横泾芦荡乡改名为沙家浜镇。之后,又在当年后方医院所在地先后建起了沙家浜风景区和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多年来,当地始终持续修复红色遗址遗迹、旧居旧址。江抗东路司令部筹备会议旧址、新四军养伤处、阿庆茶馆等红色旧址先后得以修复并对外开放;芦荡村于2021年入选中组部、财政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江抗唐市办事处旧址(望贤楼)入选第三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
“这些红色遗址的背后,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今年80岁的农民作家徐耀良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收集、整理和传承红色文化。
自1996年提笔书写革命先驱石楚材的事迹起,他多次自费走访伤病员夏光、吴之勤等人,并远赴新疆、黑龙江、安徽等地,拜访150多位老军人等,一直走在还原历史的道路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图景被他挖掘并付诸笔端,为沙家浜的红色宣讲积淀了丰厚素材。截至目前,他已编著《沙家浜人》《沙家浜昨夜风云》《近看沙家浜》等34本书籍。
然而,红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纸上。红色宣讲也要打破念资料、讲历史的传统模式,走进生活、融入日常。
常熟人喜欢听评弹,沙家浜镇便以抗日英雄朱凡烈士为原型,推出中篇弹词《党的女儿朱凡》;常熟还是锡剧的重要流传地,当地也顺势排演了《沙家浜》京剧、锡剧、交响乐“三部曲”;年轻人对新科技感兴趣,他们就创新采用3D建模技术,推出“让文物说话”的“跟着文物学党史”系列视频和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春来迷局》……越来越多的“青春表达”为红色故事的传播与扎根拓宽了渠道。
打造多层次宣讲梯队
徐雪夯虽已满头白发,但一讲起芦苇荡里的故事,便精神矍铄。他是芦荡村的红色宣讲员,常在新四军养伤处旧址门前,用一口地道的常熟方言讲述红色故事。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多样的手势,总能将大家带回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即便故事已听过多遍,听众仍会被他的宣讲深深感染。
“芦荡村红色遗址多,人人都会讲红色故事。”沙家浜镇党委书记徐玉回忆走访芦荡村时,徐雪夯对他说:“讲好红色故事,不能只靠‘后方医院’‘鱼水深情’寥寥数语,更要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作为支撑。”
因此,沙家浜镇下决心培养新一代“芦荡火种”传人。这一支肩负“传承”重任的队伍在2021年成立并逐渐成型。这一年,沙家浜镇先成立起一支由少先队员、中青年党员、银发党员等不同群体组成的“芦荡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志愿宣讲队;2023年,当地又针对辖区内8—12岁青少年开办少儿宣讲培训班,带领小朋友们提升红色文化知识储备,打磨红色故事宣讲技巧;去年,在少儿宣讲队的基础上,沙家浜镇联合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培育“小青松”核心宣讲员,打造红色宣讲新生力量,让沙家浜少年在红色传承中演绎新的精彩。
练发声习形体、探寻红色记忆、纪念馆内实战训练……7月底,历时21天多轮考核,2025年度“小青松”宣讲团训练营结营。18名学员在层层考验中脱颖而出,成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小青松”宣讲团成员。“宣讲员的身份让我从历史的倾听者变为讲述者,对沙家浜的红色故事也有了更深的热爱与自豪。”来自沙家浜中心小学的丁香伊从胆怯到自信,从生疏到熟练,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芦荡薪火”爱国主义教育志愿宣讲队已培育了700余名分众化宣讲员,覆盖老、中、青、少四代群体,开展分众化宣讲5000多场。
除了传统宣讲人员,沙家浜还有一位AI宣讲领航师。“芦荡有理‘响’,金句我来讲。大家好,欢迎来到‘春来茶馆’,我是沙家浜镇AI宣讲领航师阿庆嫂。”身着蓝布花上衣、系着围裙的“阿庆嫂”,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唱段的重要人物,也是沙家浜红色IP的代表形象。如今,沙家浜借助这一形象,打造AI宣讲员“阿庆嫂”,并推出阿庆嫂“数·理·化”宣讲小课堂,进一步壮大了宣讲力量。
红色IP激发文旅发展新活力
或许有人会问,沙家浜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为何还要持续宣讲?这需要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方面是通过宣讲传承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扩大红色IP的影响力,使当地居民认识到沙家浜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潜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沙家浜的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有活力。
来到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品加工车间内,经过精心挑选的肥美大闸蟹历经清洗、摆盘、蒸制、浸渍熟醉汁等工序,最终被腌制得恰到好处,鲜美入味。装箱后,它们被运往柬埔寨,上午发货,第二天下午便能端上海外餐桌。今年8月,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出口备案,获得加工食品出口资质,成为苏州地区目前唯一一家同时能出口生鲜阳澄湖大闸蟹及熟制大闸蟹的企业。“公司去年首次尝试活蟹出口,销量约1吨。今年获得加工食品出口资质后,更多订单正持续涌来。”湖强农业董事长李自强预计活蟹出口将突破10吨,熟制蟹则可达5吨。
从育苗、生态养殖,到深加工、品牌运营,再到跨境销售与文化赋能,沙家浜镇不断完善大闸蟹全产业链布局。眼下,沙家浜镇正依托“阳澄湖大闸蟹”和“沙家浜”红色IP,打造以现代渔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体验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
芦荡村是示范片区中的重要节点。“芦荡村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与沙家浜旅游景区形成互补。”芦荡村党委书记张忆妍表示,芦荡村与同程旅游合作,开发草荡宅基项目,对现有老房子进行加固,改造成特色咖啡店和民宿。
如今,沙家浜镇已形成东有唐市古镇、江抗遗址,西有田园会客厅、草荡人家,南有芦荡村红色村庄,北有沙家浜5A级风景区的全域旅游格局。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209.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
再过一段时间,沙家浜镇瓦西里民宿负责人何小良又要忙起来了。“十一假期、中秋节和大闸蟹上市时间撞在一起,客房已经全部预订出去了。”5年前,何小良将自家房屋翻建成民宿,拥有13间客房,每人每天150元包吃住。许多上海知青都认准何小良的民宿来聚会。何小良打趣道:“在上海提何小良没人认识,但一说‘瓦西里’,上海十六个区里起码有十个区的人都知道我!” 韩雷 杨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