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筑牢法治基石,培育无障碍环境建设人才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11版:智观       上一篇    下一篇

□ 杨会良 杨雅旭

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迎来施行两周年。该法对人才培养作了专门规定,明确国家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并特别提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开设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专业和课程。202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设立全国首个教育部目录外专业——无障碍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完成首批本科生招录,其首设突破了传统学科壁垒,融合公共管理、建筑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范式,构建了“无障碍+管理”的交叉学科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提供了新范式,着力为我国无障碍管理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关乎基本民生,关乎社会的治理、公平和文明,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也事关每个公民有特殊需求之时的应急保障,体现社会文明进步和公平正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全国8500万以上残疾人,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急难愁盼,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是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成果。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凭借在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积淀,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需求,率先开设无障碍管理专业,这一专业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崇高使命担当的朝阳专业,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该领域的空白。

作为教育部目录外本科专业的开创者,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无障碍管理学院)设立全国首个无障碍管理本科专业,以课程筑基、教材固本、教改驱动、产教融合为路径,构建了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两年来,其核心建设成就体现在五个维度。一是贯通“三链协同”育人机制,聚焦知识图谱构建、智能体引入与AI应用等方向,获批教育部残疾人事业管理方向专业虚拟教研室,启动智慧课程建设服务项目,构建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的课程思政图谱匹配多模态课程资源建设的智慧课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与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紧密合作,设立全国首个“CCSC无障碍奖学金”,以此探索产教融合、共推无障碍事业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创制专业培养方案与制度根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支持下,成功举办全国首届无障碍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系统论证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就业方向及科研实践等核心环节,同步推进教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团队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为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办学基础;三是锻造跨学科师资矩阵,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坚持“引育结合、双轮驱动”策略,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框架,显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四是突破教材空白构建特色体系,签约编写我国首套无障碍管理专业系列教材,着力构建“理论+实践+案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编写团队已与江苏省残联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确保教材的实用性与前瞻性;五是强化品牌辐射与产学研共生,专业入选“江苏省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三期”,树立全国无障碍教育标杆,与江苏省残联共建江苏无障碍管理研究中心,承担住建部“十五五”无障碍建设前瞻研究课题,相关成果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一周年标志性示范性成果。同时,无障碍志愿服务获教育部、团中央志愿助残优秀示范案例表彰,彰显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无障碍管理专业创设两周年,为无障碍事业从理念倡导走向精细化、专业化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底座,是适应我国无障碍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求,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促进无障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无障碍管理专业建设在整体上仍处于初创探索阶段,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人口结构压力与普惠性治理需求,其发展仍然面临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本土化标准体系与实践范式不成熟、社会价值认知度较低、职业发展通道尚未健全等现实挑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与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各界协同起来,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突破。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人才培养“高速路”。高校需与企业建立全流程深度协同机制,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到实习实践实现贯通式参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无障碍管理专业建设中,首创无障碍环境评估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高还原度的项目场景与实操平台,有效破解复杂场景教学难题。然而,要实现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应进一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材、设立订单班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此外,高校与企业还可共同开展师资培训,企业技术骨干走进高校课堂构建“双师共育”机制,打造一支兼具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能力转化通道,实现从知识输入到价值输出的跃升。

二是借助人工智能,开拓专业发展“新航道”。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无障碍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复杂的需求场景,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专业进化核心引擎,为无障碍管理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无障碍领域的应用,将其融入教学与实践中,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无障碍领域的应用开发能力。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无障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推动无障碍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协同政府部门,筑牢政策保障“压舱石”。无障碍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强政策关联性与应用导向性,南京特师无障碍管理专业创设两周年的探索历程清晰揭示高校与政府部门的深度协同是新兴专业突破发展的核心动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高校无障碍管理专业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科研创新等,为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高校通过积极与残联、住建、民政、工信等部门沟通协作,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实现“专业建设—政策升级”的螺旋式上升。当高校主动嵌入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全链条,当课程内容与法律条文同频共振,当毕业生成为政策落地的一线推动者,专业建设便超越了教育范畴,为“无障有爱”的中国培育栋梁之才。

南京特师无障碍管理专业创设两年来,以破空白、立标准的拓荒精神将专业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无障碍法治进程与社会治理创新,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优秀,具备无障碍理念和服务精神与博爱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上做出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将无障碍从“道德倡导”转化为“专业素养”,从“边缘关怀”推向“主流实践”,有力地推动社会文明观念更新,让“无障有爱”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面向未来,无障碍管理专业将继续聚焦残疾人事业管理与无障碍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无障碍管理人才,积极为创造和美宜居美好生活、推动我国无障碍环境法治化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无障碍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