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 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安全面临挑战,“堵链”“卡链”“断链”隐患增多。中小企业作为创新、就业、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是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源泉。通过融合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工业互联网,整合资源、扩展网络、实现智能化生产,推动信息的即时更新与精准对接,助力中小企业增强供应链弹性,并借助其平台优势持续提升韧性,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谋求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战略引领,深化平台赋能。抢抓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深化“互联网+制造”融合,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内外部信息壁垒,构建紧密的上下游联结网络,有效化解断链风险。鼓励地方政府联合头部企业,聚焦本地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垂直型平台,以此提供“小而美”的轻量化应用和定制服务,降低企业独立部署成本,实现“抱团取暖”式韧性提升。
能力筑基,促进资源融通。着力推动中小企业组织、流程、管理数字化,破除信息孤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整合,降低使用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优化配置效率。强化智能预警协同,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平台数据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模型,实时感知供应商状态、物流时效与市场波动,提前识别潜在断点。依托平台的共享库存、产能调剂等协同功能,快速响应风险。推动构建“虚拟产能池”,在突发状况下实现订单柔性分配与产能弹性补充,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政策护航,优化发展生态。正视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难等短板,各级政府需精准施策,通过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激励举措,降低应用门槛,激发中小企业内生动力。推出创新“平台+金融+保险”服务,将中小企业平台经营数据作为授信依据,开发供应链信用贷等普惠产品。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基于平台数据的供应链中断险、网络安全险等新型险种,提供精准风险保障。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风险补偿机制,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营造敢用、愿用的良好营商金融环境。
技术创新,强化智能支撑。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在工业互联网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创新。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能力,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可视化与自动化。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引导中小企业遵循统一标准接入平台,增强供应链的兼容性与协同性,以技术创新为供应链韧性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