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
日期:09-26
□ 鞠鑫辰
南京有着近3100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高校应把握机遇,创新方式方法,将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思政教育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引导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和城市认同感,激发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助力南京文化软实力提升。
滋养青年心灵
筑牢大学生价值观根基
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感悟民族记忆,增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筑牢爱国情怀根基。首先,南京的历史文化教育应贯穿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道德品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高校应从大学生的入校教育到毕业季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文化讲座、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京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使南京大学生感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高校可以在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点组织主题教育,如举办升旗仪式、演讲比赛、影片展播等,通过重大节假日的仪式感和集体参与感,使历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和深入。
数字技术赋能
构建新型文化育人体系
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历史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可通过构建南京文化网络课程,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科技,重现革命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亲历”历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系统性课程融入与多元化实践载体,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政育人优势。在历史、文学、艺术及理工科课程中分别嵌入革命历史、文化经典、艺术创作与工匠精神等。同时,以教学竞赛、微课大赛、演讲比赛等为平台,依托师生结对等形式,全面提升文化活动参与度,使历史文化教育精准融入校园生活,切实增强育人实效。另外,高校可带领学生深入南京历史文化景点,组织学生走访实地考察,感受南京当地的文化氛围,并聆听专家讲解、感悟先辈力量,增强学生对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情感共鸣,同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当地文化的内生动力。
构建多方参与新格局
打造多维发展新范式
将南京历史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依托高校与大学生的力量,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努力。一方面,推动校地协同,构建历史文化育人新格局。高校与各文博场馆联动,选拔并培养一批热爱历史文化、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组建青年文化宣传员队伍,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赴景区、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并适度参与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与创新性转化工作,在实践中深化对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实现文化赋能与青年成长的同频共振。同时,在完成系统培训后,这批大学生文化宣传员还可走进南京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本土文化宣讲,以点带面辐射更广人群,助力提升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高校应携手社会力量,共建“历史文化示范课堂”,实施“一校一品”策略,打造彰显本校精神特质的文化品牌课程。同时,结合各院系学科优势开设文化专题选修课,以特色化课程体系推动历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夯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独特底蕴。最后,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走访参观、聆听讲座、参与志愿服务等,邀请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革命先辈后代等进校园开展讲座、座谈等活动,还可与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举办文化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提高历史文化教育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让南京的历史文化真正走进课堂。
总的说来, 通过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政教学、依托社会资源拓展实践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弘扬宣传文化活动、并善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效能,能有效夯实高校意识形态与文化育人阵地,显著增强了思政工作的时代感与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思政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2023SJSZ018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