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
日期:09-26
□ 葛笑如 查尔斯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江苏是教育大省,省域范围内170多所高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培养数量庞大的各层次各专业人才。通过加强校地合作,能够有效破解学科支撑乏力、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
高等院校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因素。高等院校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供给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江苏高校涵盖理、工、农、医、文、史、哲、艺、经管、法、教、军等专业学科门类。高水平多样化的学科专业能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技术应用、文化传承、组织管理等多维度提供系统有力的专业支持。比如,园艺、动医、植保等专业可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指导。文化艺术类专业可助力挖掘保护发扬地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等院校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输入各类专业人才。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不仅拥有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还培养出各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师生可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开展政策宣讲的中坚力量,为文明实践注入持续优质的理论资源。师范类专业师生则可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志愿服务。高等院校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各类资源项目。院校团委、学工、科研、成教等部门拥有资金、项目、基地等各类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化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需的项目载体和平台,从而拓展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比如,成教院可面向农民群体及其他乡土人才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服务与社会支持,有效推动农民综合素质整体提升;科技小院可依托高校在农业生产一线建立常驻式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高等院校师生拥有灵活弹性的工作学习时间。教师普遍实行弹性工作制;学生则拥有寒暑假及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践周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为灵活。这种弹性机制使师生能够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分时段、分批次下沉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技术推广等活动,有效缓解基层实践中常见的专业人才缺乏、参与不足、服务时间错位等问题。
高等院校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方式途径。组建理论宣讲团,强化思想引领。可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选拔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理论宣讲团队。宣讲团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系统化、分众化、互动性的理论宣讲与政策解读,解答群众思想上的困惑、政策上的误解,推动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组建志愿服务队,提供专业服务。高等院校的社会角色以及办学传统赋予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使命意识和专业能力。高校可依托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组建多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如法律咨询、医疗卫生、教育辅导、文体艺术等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常态化、专业化志愿服务。此举不仅有效缓解基层志愿者队伍数量不足、结构老化、专业单一等问题,也为高校师生实践育人、服务社会提供重要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提升文化素养。鼓励高校科研团队、师生项目组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合作,围绕地方文化挖掘、乡土教育创新、移风易俗实践等议题开展联合研究与社会实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应用,为文明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模式创新。高校可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例如,面向农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培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提升培训;对基层文化团体进行艺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培训等。
高等院校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建立实践联盟,稳定合作机制。由宣传部门协同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地方党委牵头,宣传部门具体协调,成立区域性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吸纳高校作为联盟核心成员单位,形成高校与实践中心之间长期稳定多元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搭建校地合作全新平台。梳理供需清单,建立资源匹配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统梳理并动态更新基层在理论宣传、志愿服务、文体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清单。高校指定所属具体部门,比如社会合作处,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服务供给清单。双方通过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对接机制,实现供需高效匹配和项目精准落地。整合校地资金,强化资金保障机制。可推动高校自有资金,如社会实践经费、专业实践课程经费、有关科研项目经费,与地方财政支持相结合,引入企业捐赠等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支持重点品牌活动和长期合作项目,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高质量开展。纳入考核评优,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文明实践长效发展的保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量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作为学生学分认定、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教育主管部门也可联合宣传部门、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荣誉,对优秀实践项目、团队及个人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长效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为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本文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赋能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与破局研究”〈YZKKT20250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