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惠娟
在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构建。江苏省作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省份,通过构建“基础研究特区”“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打破传统科研管理边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全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鲜活的“江苏方案”。这一实践不仅重塑了区域创新体系,更揭示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战略逻辑——唯有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共同体,方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制高点。
制度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转型
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基础研究特区”为突破口,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这一战略部署源于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传统项目制管理存在周期长、灵活性差的弊端,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科技发展需求。南京大学物理学科通过“特区”政策,突破传统项目制约束,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在量子信息、超导材料等领域取得全球突破性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打破国外长期垄断。2024年江苏省科技创新指标在全国持续领跑,基础研究投入占比5.6%、万人发明专利74.51件、研发投入强度3.33%,三项核心数据均居全国前列,为“十四五”收官之年交出高质量答卷。
“揭榜挂帅”机制则是江苏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另一把利剑。无锡太湖实验室的“未来号”智能技术试验船,通过公开张榜吸引中船集团、华为等顶尖团队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全球首艘智能技术试验船,实现深海观测数据实时回传与分析。这种“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团队解题”的协同机制,使科研攻关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军作战”,显著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
江苏省的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政策设计上,更贯穿于实施路径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四大转变”:创新导向从技术创新为主向技术创新与原始创新并重转变,资源配置从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统筹配置转变,力量布局从点状平台为主向体系能力整合提升转变,体制机制从单项政策为主向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转变。这些转变共同构成了江苏省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转型的核心逻辑。
在具体实践中,江苏省还通过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行动、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化行动等七大行动,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例如,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引领平台,联合3大省实验室、10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及一批工程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了“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苏省的科技创新实践,不仅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从基础研究特区的政策突破,到揭榜挂帅机制的协同创新,再到全链条创新体系的系统构建,江苏省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转型,为新时代科技创新事业书写着浓墨重彩的篇章。
原始创新的“江苏密码”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突破性进展,印证了“特区”政策的制度优势。通过赋予科研团队经费支配权和成果转化收益权,该学科组建跨学科团队,在高温超导机制研究中取得国际领先成果。这种政策松绑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更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完整链条。数据显示,实施“特区”政策后,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国际论文引用次数增长37%,学科排名跃升至全球前1%,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太湖实验室“未来号”试验船的研发过程,展现了“揭榜挂帅”机制的运作逻辑。该船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续航力超1万海里,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智能航行系统,其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公开竞标,中船集团、华为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实现“设备研发—实海验证—应用改进”的闭环。这种模式使关键技术攻关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35%,凸显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截至2024年底,全省科技创新呈现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7万家,较2020年增长超过2.5万家,年均增速超12%。在区域创新格局中,江苏与上海、浙江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些数据表明,江苏已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构建“创新生态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建议将“基础研究特区”试点范围从高校向新型研发机构延伸,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和成果转化收益权。可参考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特区项目,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同时,建立特区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对取得重大突破的团队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形成“政策激励—成果产出—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针对“卡脖子”技术,应建立“企业主导、政府支持、产学研协同”的攻关机制。可借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的模式,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攻关联盟,设立联合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在组织架构上,建议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协调科技、教育、产业等部门资源,打破“数据孤岛”和“政策壁垒”,形成创新合力。
推广“宽容失败、鼓励试错”的科研评价导向,对青年科研人员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可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领域延长考核周期至5年以上,对应用研究领域强化成果转化指标。同时,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奖,重奖取得重大突破的团队和个人,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每年遴选100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给予专项资助。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江苏创新资源与国际接轨。可建立海外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与上海、浙江共建跨区域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可联合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建国家级研发中心,突破高端芯片制造技术。
江苏的实践表明,构建“创新生态共同体”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自主与开放、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新活力,通过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通过文化培育夯实创新根基,江苏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面向未来,江苏应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建设,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深海极地等前沿领域布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多“江苏智慧”。这一进程不仅关乎区域发展,更将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创新担当。
(作者系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