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落笔“小切口”,点睛善治“大文章”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20版:苏州观察·纵深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孟 旭

治理一个多元融合的现代城区,犹如打理一个生态丰富的花园,园丁的智慧在于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不同习性,成就共荣共生之美。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38个社区涵盖动迁安置小区、城市商品房小区、人才集宿区等多种类型。无论哪一种居住空间,都是城市发展脉络的生动切片,也都是基层治理的实践场。

这道复杂的治理方程式,该如何求解?今年以来,斜塘街道党工委以“小切口、有难度、示范性强”为工作准则,推动社区、业委会(物管会)、物业及多元力量形成“四方协同”共同体,破解治理痛点,提升服务效能。“议事有流程、服务有温度、群众有幸福”的基层治理图景变得愈发清晰。

纵横联动织密治理网络

基层治理的关键,首先是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斜塘街道的破题之笔,在于以党建引领统筹各类治理要素,构建起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将过去的“分散治理”变为如今的“纵横联动”。

在纵向维度,“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联动体系,让治理重心层层下移。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末梢”,设在网格内的党小组真正实现与基层零距离、与百姓零距离。

今年以来,全街道400余名网格员和网格志愿者开展走访的密度高达人均192户,入户率达91%。正是在这种“铁脚板”式的走访中,400余起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被发现并解决,实现了服务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横向层面,街道创新构建“党支部领航、业委会监督、物业执行、多方参与”的“3+N”治理格局。目前,街道已成立77个小区党支部、52家业委会(物管会),实现了243个楼栋单元“红色微网格”全覆盖。

这一模式打破了以往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三角困局”,形成了目标一致、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的“治理共同体”,为协同治理夯实了最坚固的组织基础。这其中,内涵丰富的“N”链接起广泛的社会资源,既可以是党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也可以是志愿者队伍、社区达人。

为持续激发“N”的热情,斜塘街道积极推行“揭榜领办”,通过党建共建、社会责任牵引等方式,链接驻区单位资源,落地了基础设施建设、便民服务提升等8大类91项“民生榜单”,筹集社会资金190余万元。

今年夏天,当高温袭来,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主动“揭榜”,为在烈日下奔跑的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饮用水。事情虽小,对“小哥”们来说却不可或缺。靠着一次次这样的真诚互动,斜塘街道逐渐集聚起一批铁杆的“治理合伙人”。他们也成为街道“纵横联动”治理网络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分类施策破解社区难题

在斜塘街道金堰社区,超1.2万常住人口中,“90后”“00后”占八成。如何化解年轻人的“暂住疏离感”?今年起,社区创新思路,利用周边高校集聚的优势,通过校地联动,改造露台等社区共享空间,邀请社区青年体验“一日店长”,还孵化出“金小予·24h留灯书屋”等人气项目。上百名青年才俊从旁观的“租房客”,慢慢变成了热衷参与社区建设的“主理人”。

“像金堰社区这样的人才集宿区,居住人群以企业白领、技术工人为主,流动性高,生活节奏快,对社区的归属感弱,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应更加注重人才与治理的良性互动。”斜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但基层治理没有‘一招鲜’的方法,只有深入了解不同社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理策略。”

面对治理主体多元、需求差异巨大的挑战,斜塘街道下足“绣花功夫”,针对不同类别的小区分类施策。比如,城市商品房小区多为陌生人社会,业主权利意识强,对居住品质和服务有较高要求。因此,此类社区在治理过程中格外注重资源整合、协商共治。在斜塘街道海德社区,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统筹,历时半年推动第二届翰林路1号业委会破难而立,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得以完善。业委会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四方会议,协同处理充电桩入库改造、南门改造、智能监控系统更新小区内大小事务10余项。

而动迁安置小区内则生活着不少原农村或旧城区居民,多为熟人社会关系,居民年龄结构总体偏大,对原居住地有深厚情感,生活方式和习惯可能尚未完全城市化,当前社区治理常常以“环境提质+自治培育”为核心。

建成已22年的莲花新村五区,是动迁小区的典型代表。此前在社区内,大量空地长期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这些“沉睡空间”还带来了卫生死角、消防安全隐患等衍生问题。

比如在社区东北角,地铁八号线莲池桥站点旁,原先就有一处杂草丛生的空地。在居民的建议下,社区党委牵头,联动物管会、物业,将其改造为“B+R”停车位。完工后,勤莲志愿者还自发组建“停车自治队”,轮流引导车辆停放。有居民点赞:此次改造既“改”出了便利,“改”出了整洁,更“改”出了居民共建家园的热乎劲儿!

智慧赋能提升幸福指数

一张小小的社区ID卡竟身兼多种功能,将社区、业委会(物管会)、物业等各方的相关工作巧妙串联:既能作为进出小区与楼道的门禁卡,又能引导居民通过垃圾分类投放、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攒积分,还能直接用积分在“社区食堂”“公益市集”消费……在斜塘街道文荟苑社区,这张卡可以准确核查出异常居住人员,使流动人口数据准确率达到90%以上,大大减轻社区、物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将治理变成了有趣的互动,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智慧手段的赋能,让基层治理变得更加“耳聪目明”。斜塘街道构建的“人房画像”动态数据库中,已接入公安、城管监控,形成了“智慧物联、智能AI、感官融合”的综合体系,为“四方协同”的治理效能再添“倍增器”。

包括文荟苑在内,街道已有13个小区试点“安全管家”系统,实现消防“135快速反应”。今年上半年,街道处置烟感报警1600余次,扑灭初起火情20起。

“我们的目标听上去有些‘大’,但其实又非常‘小’,不管是垃圾分类的一个积分、小区内外的一次清扫、还是邻里纠纷的一次成功调解,归根到底就是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斜塘街道文荟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宁宁说。

以党建为“根”,扎牢组织体系;以协同为“桥”,凝聚各方力量;以民意为“向”,精准施策施治;以智慧为“翼”,赋能提质增效……斜塘街道的探索表明,写好基层治理这篇文章无需宏大叙事,恰恰要落笔于一个个“小切口”。

如今在斜塘,从治理架构的顶层设计,到难点痛点的逐一破解,再到成果经验的辐射推广,一套从顶层设计贯通至“最后一公里”的精准治理体系已然成型,不仅惠及千家万户,也为基层治理探索提供了一个充满启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