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蔚文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在潘塔纳尔地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中国“海绵城市”倡导推动者俞孔坚不幸坠机身亡,终年62岁。作为一往无前的海绵星球先行者,俞孔坚的生命定格在世界最大的天然湿地,他的激情与无畏,将激励所有致力于生态事业的人们。
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孔坚从事的业务范围包括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地规划等。他曾说:“中国人的梦想不仅仅是洋房、汽车,还应有更广阔的空间,中国人应该活出质量、活出风采来。”
在江苏,俞孔坚教授领衔设计了宿迁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2021年荣获世界标志性景观奖。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每年的梨兰会,500亩梨花、万株二月兰如雪似霞;东部占地2500多亩的衲田花海,是目前国内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花海观光地。设计师充分尊重原有植被、景观基底,通过最小的干预,串联起农田、果林、林网、沟渠等蓝绿空间,利用人工坑塘为重力灌溉系统提供水源,将苏北水乡、田园风光、花田景观融为一体,构建起多样的生物栖息空间。
针对海绵城市、“大脚美学”理念,记者曾多次采访过俞孔坚教授。作为生态景观专家,如何评价江南湿地?俞孔坚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苏州太湖洞庭红橘曾漫山遍野,俞孔坚认为农村乡土景观有着“难言的美”,是洞庭东西山岛独特的农业风景。如何在城市保持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和谐?俞孔坚继承发展麦克哈格的设计哲学,保持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不干“断山断水的蠢事”,让生命的自然过程通道畅通。他说,城市水系如河、湖,是城市最有灵气和风韵的地方,是最美的部分,要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
归于原始,归于海绵。俞孔坚教授离世当天,他个人的微信视频号发布了最后一段影像。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后,俞孔坚踏入这片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南美洲腹地的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探索海绵地球。随着夕阳下牛仔驱赶上千头牛群的画面出现,俞孔坚解说道,牧场正一点点吞噬这片水乡。曾经是无数动物天堂的湿地,如今被围栏切割,被牧场取代。“尘土与余晖交织成一幅壮丽而悲怆的画卷,这片乐园正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