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京口区多维度构建青年人才“引育留”新生态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14版:镇江观察·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薛诚 通讯员 朱逸涵

夜游江畔音乐会、青年人才特色服务市集、潮流美食地图……一场主题为“人才‘镇兴’·青睐京口”的青年人才城市体验活动,近日在京口区掀起青春热潮。这是京口区精心打造青年人才“引、育、留”全链条场景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京口区聚焦青年人才需求,着力构建“创业就业有政策、成长成才有平台、城市生活有温度”的青年友好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青”动能。

构建产才融合的青年适配性。京口区着力解决由学到产转变“痛点”,利用政策红利与产业势能的深度绑定综合塑造“引才磁场”,不断增加青年人才的“城市点击量”。金山英才·“金凤凰”专项的升级,使得政策扶持向青年群体显著倾斜50%;大学生“聚镇”计划、青年人才“归雁”计划用真金白银引才留才,去年以来为7800余人次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租房补贴等超1700万元。走进高校、带来企业,京口区持续打造产才“热搜链接”。京口区走出镇江,在山东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设立招才引智“镇江日”专场,举办双选会、“归雁”联谊等活动7场;组织现代造船、天海特种装备等43家重点企业,高频次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校招直通车”30场,释放岗位2400余个,同比增长30%。通过双向奔赴,产才融合的“信息壁垒”逐步消除。

强化成长成才的交互体验性。京口区重点疏通青年人才成长“堵点”,通过深化校企协同开发多元实践场景构建全方位的孵化生态,为青春赋能“充电续航”。联动江苏大学等驻区高校,壮大数字经济人才学院、大禹山数字文创产业学院等平台,打造沉浸式“产业课堂”。今年以来,新增产业学徒30余名,培训数字经济人才160余人次。围绕人才就业的实践需求,上半年开设青年岗前培训7班次、创业培训10班次,累计为660名青年人才“技能加码”。依托微软创新中心、华为数字联合创新中心等前沿“体验场”,为高校教师开展AI等热门领域培训2场次,赋能师资力量。开发新东方、晟茂财税等见习基地,释放见习岗位676个,新增青年就业见习270人。与红豆商圈深度合作,打造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及十余个企业联系点,常态化提供实习就业“盲盒”,打通学用转化“最后一公里”。

塑造多元服务的空间精微性。京口区持续保障多元化生活需求“难点”,精心营造活力社群与品质空间,打造青年向往的“乐活之城”。开展城市地标“焕新”,升级苏宁人才友好街区,变身青年“潮聚地”,举办招聘、培训、文化休闲等活动30余场,吸引超5000青年人才“打卡”。打造青春文化“新IP”,构建“政府引领+校园艺术+群文队伍”的文化服务生态,打造江苏大学“流印光年”音乐会、苏宁let’s音乐节、镇好青年文化季等系列“音浪现场”。链接社群交流“纽带”,围绕青年社交拓展需求,举办主题联谊12场次。创新开办“京小青”青年夜校,构建“2+2+N”学习矩阵,开设羽毛球、美妆、古琴等“技能盲盒”200余场次,服务超2000人次,成为青年拓展兴趣圈层的“社交货币”和心灵归属地。

从“引才磁场”到“留才乐活圈”,京口区正通过精心设计的多维场景,构建起青年人才“近悦远来、加速成长、安心乐居”的生态闭环。一幅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生动画卷,正在京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