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建茹 邵佳一
“袁书记来了!正想找你呢。”9月22日下午,姑苏区白洋湾街道虎池苑小区10幢附近小广场,正在闲聊的几位居民,喊住恰巧路过的虎池苑社区党总支书记袁芹莹,“这个坡道建得很及时,但转角这儿有点问题,容易绊倒。”“我看看!”袁芹莹边说边走上前,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一场“楼栋见面会”就地展开。
“楼栋见面会”是白洋湾街道探索推行的一项议事机制,不设固定时间、不限地点范围,以楼栋为核心,在“拉家常”中倾听民意、倾诉烦恼、解决问题。今年以来,白洋湾街道累计在14个社区发起超700场“楼栋见面会”。一场场“楼栋见面会”,不仅让基层治理的“末梢”从社区下沉到楼栋,更让街道“湾事无忧”营商服务从园区延伸至小区,成为一座新城的幸福回响。
从“陌生人”到“金相邻”
“见”出邻里情
虎池苑小区位于虎池路75号,原是一个较典型的动迁安置小区,伴随着苏州地铁6号线、8号线相继通车,周边姑苏云谷、联东U谷、元创智谷等产业载体相继投用,不少新业主选择在此安家,逐渐发展为了“混合住宅小区”。行走其中,密集设置的休憩座椅让人印象深刻。“都是楼栋见面会议出来的!”袁芹莹带着记者来到9幢1楼架空层,里面放着好几组桌椅,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和睦楼道”是白洋湾街道“楼栋见面会”的起源地之一。袁芹莹回忆,以前这个楼道是居民投诉最多的一个地方,起因是不少居民下楼聊天没地方坐,就把家里闲置桌椅拿下来,久而久之杂物越堆越多,影响人通行,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但有需求在,堵不如疏。虎池苑社区牵头对这个楼道进行清理,并专门划拨一块空间,做了墙绘,放了崭新的桌椅。居民们更愿意来了,唠家常、诉烦恼,“陌生人”变“金相邻”。社区又顺势而为,在此组织“楼栋见面会”,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
在白洋湾街道,“楼栋见面会”有像这般确实发生在楼栋里的,但更多的是随时随地发起的一次议事讨论,传递的是主动沟通的治理理念。走在虎池苑小区,从睦邻楼道到童趣园,从议事亭到纳凉角,居民集聚的地方,都成了民主议事的“微空间”,改变悄然发生——
“舍得空间”来了。“遛个弯,顺手把纸箱、塑料瓶子换成钱,家里和楼道都清爽多啦!”住在7幢、年过八旬的张阿姨笑着说。此前,许多居民在楼道“攒”废旧纸板,几次集中清理好了,又继续放。“楼栋见面会”有居民提出,扔了不舍得,少了回收的人不要。为此,社区联合城投再生资源公司在4幢南侧打造了“舍得空间”回收点,以略高于市场价回收可再生资源,受到居民欢迎。
“交流多了,彼此相熟了起来,氛围相当好。”查玲文在小区生活了近十年,小区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下楼的人多了,户外凳椅加装了好几轮。小区新能源汽车多了,但没地方充电,社区把一处闲置空间释放出来,改造成电汽充电区。社区想了许多办法,回应合理诉求,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社区凝聚力越来越强。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面”出好办法
现实生活中,基层治理的许多矛盾,往往源于初期的沟通不畅、小事积累。白洋湾街道“楼栋见面会”,通过“零距离”沟通,让居民的“急难愁盼”能被第一时间听见、看见,诉求表达更直接、更高效,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治理”,许多潜在的风险和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步入宝邻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崭新的“骑手驿站”内,饮水机、微波炉、充电设备等一应俱全。“在我们小区,能挤出这么一方空间,已是不容易!”宝邻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曹履芳解释,宝邻苑小区是苏州市首批保障性住房小区,人口老龄化、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突出,“每方空间都得用在‘刀刃’上。”哪里是“刀刃”?老百姓说了算。
紧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宝邻日间照料中心不断传出欢声笑语。近年来,日间照料中心渐渐成为社区的标配,这也成为了宝邻苑社区的一个痛点。不论大小议事会、见面会,都会有居民提出想要活动空间的诉求。社区复盘了辖区所有空间,与小区居民反复商议,最终达成共识,把原先社区出租给一家超市的门面房收回来,建日间照料中心。“开张的那天,特别激动,我们也有活动的地方了!”住在21幢的吴阿姨和老伴,每天风雨无阻准时来“报到”。
宝邻苑社区还把“楼栋见面会”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建起13个“宝邻幸福家园”微网群。“我们做过统计,居民反映的问题约八成和物业有关。我们就把物业保安队长邀请入群,居民有诉求实时响应。”曹履芳介绍,小区共有1150户居民,目前入群率约98%,余下的2%多数是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居民,社区就点对点通知。
直面问题,共商共治,才能找到更多“好办法”,比如宝邻苑小区17幢楼下的“共享花园”。原本,这栋楼有居民把家里的盆栽摆放在二楼入户平台,日积月累,掉落的枯叶堵塞了下水口,积水滋生出蚊虫,引起邻里矛盾。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决定由社区党支部牵头,携手小区种植达人,一起帮助居民把放在平台的绿植转移到一楼绿地,并向全体业主开放,一起种绿、护绿。郁郁葱葱、芬芳四溢的“共享花园”护住了老百姓的诗意生活,成就了小区的微氧吧、大盆景。
从社区共治到“湾事无忧”
“会”出幸福感
一片区域的营商环境,犹如一片生态土壤,其肥沃程度不仅取决于产业之树的繁茂,更离不开社区生活的幸福和谐。生态、交通、文化、治理等都是滋养这片土壤的阳光、雨露与空气,它们共同塑造了区域发展的良性“气候”。
距离地铁“白洋湾公园”站4号口几十米,虎池苑社区食堂“幸福小厨”频频接到来自联东U谷等周边产业载体的“企业订单”。社区食堂主动转变经营理念,推出企业订餐送餐服务,提前预订的热乎饭菜准时送达产业园。
从社区共治到“湾事无忧”,白洋湾街道持续刷新幸福底色。
小区内,“楼栋见面会”持续延伸姑苏区“社情民意联系日”工作制度触角,向更广范围、更多群体延伸。玉景湾社区邀请快递员、外卖员参与“楼栋见面会”;路南社区召开“楼栋家庭讨论会”等。
小区外,地铁经过家门口,公交“入驻”到小区里。伴随着虎北路、白洋街、虎池路、金储街、长和路、台角街等一批断头路被打通,“通勤快线7号”“985号公交线路”“公交9052路”等开通运行,轨交6号线、8号线穿行设站,居民出行更加通畅,区域交通能级大大提升。
姑苏云谷24小时城市书房对外开放,2000余册各类书籍为读者送上精神食粮,成为新市民和企业职工的全天候阅读栖息地;富强农贸市场焕新升级,不仅导入200余个蔬菜摊位,还引进知名品牌餐饮店、网红特色小店等多种业态资源……城市能级的提升,不断赋能产业提档升级。今年以来,白洋湾街道聚焦姑苏数智湾“人工智能+”集聚区目标定位,发挥M0产业用地优势,持续推进姑苏云谷、联东U谷、元创智谷等重点项目建设招商。目前,“姑苏数智湾”已招引落地数字经济业态企业300余家。未来,白洋湾街道将以此为着力点,推动“人工智能+”在产业、消费、民生、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切实打造一座“幸福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