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风起芦荡燃薪火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17版:苏州观察·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韩 雷

9月17日,2025常熟沙家浜红色文化季收官。在今年这个最为火热的季节,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推出了十多场活动,通过多元形式立体化呈现沙家浜作为江南抗战重要根据地的红色底蕴,“圈粉”年轻一代,让红色文化从可观走向可感、从记忆走向共鸣。

深挖红色“富矿”

丰富红色教育“精神粮仓”

每当提及沙家浜,公众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阿庆嫂、沙奶奶、郭建光等经典形象。在这一段集体记忆中,军与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然而真实的抗战史实是一幅“群像”。始终绕不开两个群体。在今年的沙家浜红色文化季中,当地把视角聚焦到“配角”身上。

9月3日,“烽火记忆”——常熟民抗文物史料专题展开幕。漫步展厅,一件件珍贵文物如同历史的叙述者,以立体而生动的方式,还原出当地人民抗日自卫队英雄儿女在成长历程中的飒爽风采,以及他们在抗日烽火中建立的赫赫战功。当看到泛黄纸张上的点点文字,退役老兵彭根华十分激动地说,“这次展览对参观者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把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此外,《民抗记忆文集》《民抗记忆图片集》《沙沙的芦苇时光机》三本新书在沙家浜红色文化季期间亮相。前两本书收录了大量珍贵史料与图片;《沙沙的芦苇时光机》是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沙家浜为背景的少儿红色题材作品。

还有一类“战士”,今年被频频提及,那便是后方医院的医生。他们虽未冲锋在前,却是前线最重要的生命保障,同样是这段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8月11日,“‘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全媒体行动”走进沙家浜,特别是聚焦到后方医院的医生们。

来到纪念馆内的后方医院展区,文物柜里摆放着替代镊子的竹筷、蒸煮消毒的布条,无声诉说着当年困境。缺医少药是当时的常态,医生们便自己想办法。棉球、敷料、绷带是用棉花、土纱布、粗白布放在锅里用水加食碱煮沸晒干制成;疥疮的硫磺膏靠自己调制;治肺结核病没有特效药品,那就把鸡蛋、鸭蛋壳烘干碾成粉代替钙片……“所谓后方医院,实际上是在沦陷区无后方作战,完全没有武装掩护。”常熟党史专家沈秋农认为,伤病员是留在地方上的革命火种,医护人员群体则是保护火种的第一责任人。

沙家浜的抗战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对红色文化的探寻与传承从未止步。从文物展览到故事讲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始终在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份精神遗产。

8月19日,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常熟市历史文化暨新四军研究会、常熟市沙家浜爱国拥军联合会、71897部队沙家浜连、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五家单位共同发起共建活动,打造薪火相传、军地融合的示范平台,为红色文化成果转化提供多维度的价值和渠道。

20余万人次参与

数字玩法让历史更青春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青年文化需求多元的当下,红色文化有更多的可能性,以鲜活姿态走进青年内心。沙家浜正以一系列数字玩法创新实践,给出红色文化青春化表达的精彩答案。

你能想象真人与数字人之间的对手戏吗?你能想象到“红色穿越剧”吗?新亮相的《追梦沙家浜》便是当地的一次新的尝试。

《追梦沙家浜》是以经典京剧《沙家浜》为叙事蓝本,全新打造的国内首部大型沉浸式红色幻影剧。新作品讲述来自未来的小小沙重回1939年的沙家浜,目睹军民同心抗日的英勇事迹,从而完成思想的成长和精神的淬炼升华的故事。这一段故事结合《智斗》《军民鱼水情》等耳熟能详的唱段,运用“幻影成像”技术和视觉特效营造强烈的沉浸感和互动感,为党员教育提供“科技文化创新与红色传承深度融合”的鲜活案例。

来到《长征·四渡赤水》全感剧场,戴上VR眼镜,立刻“穿越”到1935年的赤水河畔,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参与这场经典战役的战略部署、战场转移,在模拟的枪林弹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役的跌宕起伏。许多体验过后的“00后”感叹,“以前总是在文字和影像中接触历史,没想到还能‘亲身体验’,红色文化原来也能这么‘潮’!”

以数字化呈现历史的点位,在沙家浜风景区中随处可见。横泾老街的XR体验馆、10多年演出近8000场的《芦荡烽火》、城门投影秀、“春来谜局”沉浸式互动体验、“万物有戏”激光秀等科技感十足的体验项目……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体验,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历史的“亲历者”。据统计,今年红色文化季期间,红色演艺、BANG礼文创、文旅项目、主题美陈轮番上阵,吸引了20余万人次参与体验。

沙家浜对红色历史的青春化表达,不仅体现于丰富的体验项目,甚至融入一杯咖啡之中,调配出独特风味。在BANG COFFEE,口感层次分明的黑咖啡,被叫作“潮起东路”,恰如革命历程的“螺旋上升”;“东进!东进!”的意式浓缩象征着历史烽烟中的铁军精神;一杯“水乳交融”的拿铁,自然是那段“鱼水情深”的具象化呈现。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邱蘋说,当前,景区还在积极推进“数智梨园”等演艺项目的开发,用智能机器人精准复刻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人物形象,“让‘沙家浜的故事’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火种成火焰

点燃青春的信仰

平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沙家浜镇人,如今担任71897部队沙家浜连副班长。在8月19日的五方共建活动中,他感慨地说道:“小时候常听家人讲述‘沙家浜’的故事,让我懂得军人的背后是人民的支持,而守护这份信任是一份无比光荣的责任。这也正是我选择穿上军装的重要原因。”

沙家浜犹如一幅徐徐铺展的历史画卷,既铭刻着革命年代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峥嵘记忆,也标注着新时代青少年砥砺前行、逐梦奋进的精神坐标。如何让年轻一代锚定这一精神坐标?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答案是:广泛开展红色思政教育活动,让“芦荡薪火”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信仰的光芒。

“小青松”宣讲团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沙家浜红色文化季中,这群小宣讲员在13天里累计派出100人次,完成讲解320场,服务观众超过2000人次。自去年起,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每年暑假都会选拔一批“小青松”宣讲员,由他们在展厅中讲述那段烽火岁月。观众们纷纷称赞:“讲解生动又接地气,红色故事一听就懂”“青年一代有朝气,红色文化更有活力”。

冯英泽是红梅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是首届“小青松”宣讲团成员。他经常站在纪念馆中伤病员的肖像前为游客讲解,尤其对一只锈迹斑斑的望远镜印象深刻——那是当年年仅14岁的伤病员钱卓云从战场缴获的战利品。“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少年能毅然选择战斗,这份勇气和担当深深打动了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打造的“风起芦荡燃薪火”思政课,先后走进苏州工学院、唐市中心小学、沙家浜中学等5所学校,累计覆盖师生超1000人次。6月30日,该课程第三站走进沙家浜中心小学。学校“小京班”重现《智斗》经典片段,以传神的唱腔和身段,将阿庆嫂的机智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全场喝彩。

正是这样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让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在一代代青少年的心田生根发芽,激励他们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今年14岁的丁威涵,现就读于沙家浜中学初二年级。他第一次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还是在沙家浜中心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尽管多年过去,他仍清晰记得当时了解的朱凡烈士的事迹,并由此立下志愿:“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绝不能忘记。所以我希望将来成为一名教师,把他们的遗志和精神一直传递下去。”

(常熟沙家浜风景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