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日期:09-26
□ 张琳琳 王红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质量提升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当前,亟须从目标衔接、教研协同和机制保障等多重维度协同发力,破解各学段教师间的“隔阂”,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以目标贯通为核心,确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学段既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小学阶段注重情感启蒙,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认知;初中阶段侧重思想奠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强调素养提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重在使命认同,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跨学段课标研读,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段定位及衔接要求,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或断层,实现各学段“步步高、步步深”的有机衔接。
以教研协同为支撑,构建常态化跨学段交流平台。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载体。各地区可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一体化教研平台,建立“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联动教研体系,开展跨学段集体备课、教学展示和专题研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教研协同将迎来新的机遇,可以依托在线平台构建虚拟教研社区,实现跨区域、跨学段的实时互动与资源共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分析教学数据,精准诊断学段衔接难点,优化集体备课内容;可以开发数字资源库整合各学段优质教案与案例,支持教师按需调用。这些创新手段将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深化“研”“教”融合,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与覆盖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一体化育人实效的持续强化。
以机制保障为基础,筑牢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根基。一个权责明晰、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确保教师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的“指挥系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一体化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激励评价标准僵化、不科学,是阻碍教师跨学段合作的一大制度性障碍。因此,打通职业成长通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能够充分体现一体化建设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牛鼻子”。这需要将教师参与跨学段教研、资源共建等明确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相应权重。同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要求,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科学制度安排确保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行稳致远。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坚持系统思维,从目标、教研、机制等多个维度同步推进、深度融合。有效凝聚各学段育人合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分别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项目〈2025SJZDSZ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