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孙鑫鑫
围绕一盒过期药,能推动多大的社会治理变革?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用一份获评“全国优秀”的检察建议作答:药店设立回收点,建立“群众—药店—专业机构”的规范化回收链条,更推动全省相继开展过期药品回收专项行动,陆续新增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位300余个。
这不是孤例。从危废跨境倾倒到“顺风车”非法营运,从环卫工人作业安全到涉外法律服务,一批治理“硬骨头”正被检察建议这根“法治杠杆”撬动。近年来,连云港检察机关聚焦精准选题、规范制发、刚性约束三大环节,推动检察建议从“文书”向“治理”跃升,以高质量“检察良方”服务高水平社会治理。
让检察建议贴着民心走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检察建议拒绝“撒胡椒面”。连云港检察机关确立“党委关注、群众关心、治理关联”三大标准,将有限的司法资源聚焦于治理的关键处。
“先由清洗一体化车辆将机动车道上的垃圾冲到马路两侧,我们再进行清扫,安全多了!”近日,东海县检察院对环卫工人安全作业整改情况进行回访时,一名环卫工人说。
2024年5月,该院办理一起交通肇事案时,注意到被害人环卫工人的身份,敏锐捕捉到案件背后的系统性风险。检察官立即对近三年涉环卫工人交通肇事案进行全面梳理,发现大多数案件因环卫工人在机动车道作业,或于凌晨四五点光线昏暗时工作而发生。
走访中还发现,环卫工多为五六十岁,安全意识薄弱,部分人未经培训就上岗;部分清扫用具、三轮车由个人购买,不符合安全标准。检察机关迅速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全县开展专项整治,规范流程、增配机械设施、加强安全培训,守护“城市美容师”安全。这份建议获评2024年度全省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从百姓“急难愁盼”里找方向,精准选题让检察建议写满民意。数据显示,近两年连云港市检察机关制发的检察建议中,涉民生领域社会治理的占比34.7%,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检有所应”。
把检察建议做成“精品案”
在连云港,一份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诞生要过“四关”:承办人“过堂”、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或检察官联席会议复审、检察长“终审”,“较真”已成常态。
2023年,连云港市检察院检察官在走访社区时发现,由于缺乏家庭过期药品分类集中回收渠道,居民家中的过期药品实际上并未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而是被随意丢弃,成为危害群众用药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隐形杀手”。
在制发相关检察建议前,检察官走遍全市药店、医院、社区及危废处理企业,两次征求市场监管部门意见,三次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座谈,建议文本打磨十余稿。“88.6%家庭盲目购药、94.3%人群随意丢弃过期药、销毁费用6000元/吨,每个数据都经扎实取证。”承办检察官说。
当这份“沾满泥土”的检察建议送达市场监管部门,立刻引发了专项整治:对37家过度促销的药店进行约谈、建立63个“永不过时”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8.6吨过期药品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份检察建议获评2023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领导带头是连云港检察机关的“硬规矩”,重点建议须由院领导包案办理。近两年来,院领导直接承办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占比达23.7%。无论是全国优秀建议,还是规范涉外旅行社、促进二手车产业发展的建议,背后都有检察长带头调研、协调、送达的身影。“领导办案,既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更是树立了一种追求极致的办案态度和工作标准。”连云港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何建明说。
近年来,连云港检察机关两份建议获评全国优秀,30余份入选省级优秀或专刊,“七巧板”社会治理工作获评全省十佳检察文化品牌。
让每份建议都落地有声
“整改得怎么样,咱们去现场看看。”今年8月初,灌云县检察院联合人大代表,来到某镇辖区内的河道,回访“房前屋后”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3月初,该镇因河道及周边垃圾污染被制发检察建议。如今,该镇建立“村集体收益民生导向”机制,将30%村集体收益投入人居环境整治。“房前屋后整洁了,空气更好了,住得更舒心!”村民的感慨,道出检察建议的“刚性”力量。
这份力量源于制度保障。在连云港,检察建议落实情况已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全市两级检察院均推动同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规定),定期报告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情况,借助人大监督推动整改。
“不是发出去就完事,而是要盯着改、改到位。”连云港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李佳杰说,“我们追求被建议单位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为防“一发了之”,连云港市检察院每季度督察两级院检察建议制发情况,立行立改问题;常态化开展“回头看”,防止书面回复代替实际整改,提升“办复”水平,让每份建议“落地有声”。
“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贵在以检察‘小良方’助力社会问题‘大治理’。”何建明说,将以更高标准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质效,努力让每一份检察建议都成为法治样本、治理良方,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检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