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鸷翀
9月27日,“苏超”第13轮,无锡与南通对战在即,其“双城记”值得一叙。
1929年秋,上海开往北平的列车在南京浦口停车,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在另一位年轻人身旁落座,两人互报家门。先来者卞之琳,海门人,前往北京大学报到,修英文。后来者钱钟书,无锡人,考上清华大学,也修英文。
谁能料到日后二人蜚声文坛,同归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钱钟书荣任副院长,卞之琳在外国文学研究所挑大梁。“书”“琳”际会,是无锡和南通双城密接的缩影。
“苏超”,让隔江双城难免一战。在下不懂球事,只聊点两座城市互“通”有“无”的旧事。
江苏十三太保中,无锡对标一线大都市,自诩“小上海”,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一。再看自命“北上海”的学霸南通,足球不失足,考试不失手,自从打入GDP万亿俱乐部,习惯性的排序“苏锡常”,被强行插队变成“苏锡通常”。一次发挥“失常”竟成千古遗憾,常州口服心不服。
南通也有不痛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最“痛”交通曾受长江天堑制约,南通“南不通”。如今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沪苏通公铁两用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江底隧道、桥隧崇海通道,或已通、或在建。“八龙过江”气势如虹,两个机场一个在飞,一个待飞。我自拟的广告语“南通,通南,通天下”,不夸张。
酱排骨、甜汤包、惠山泥人、鼋头渚、二泉映月、灵山大佛、阳山水蜜桃、宜兴紫砂壶、小天鹅洗衣机、天下第一村……无锡风物,如数家珍。苏通大桥通车时,南通就在桥头堡布局苏锡通科技产业园。通锡明修高速,“暗通款曲”。
太湖之滨有首歌脍炙人口,《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还在上世纪70年代末,前线歌舞团词作家任红举、作曲家龙飞到太湖腹地采风,被湖光山色倾倒,一气呵成璧合神曲《太湖美》,军旅歌唱家程桂兰首唱,当红歌手传唱,红遍大江南北。无锡有心,买断知识产权,授予任、龙、程三人荣誉市民称号,将《太湖美》定为市歌,在环太湖城市独领风骚。时人有所不知,军旅作曲家龙飞是南通海门人,无心成全了《太湖美》的永恒旋律。
太湖天然去雕饰,但一度陷入生态危机,时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杨柳燕教授参与治理太湖蓝藻。外人有所不知,杨柳燕也是海门人,南通无意间又帮了无锡一个大忙。
无锡人也帮过南通人,而且帮的是大忙。清代海门直隶厅从无锡空降的训导赵菊泉,赏识师山书院的寒门学子张謇,令其“尽弃前所学”,重建知识结构,逐篇修改习作,免除学费供给食宿三年。张謇金榜题名,对恩师涌泉相报,专修赵亭纪念。
不仅如此,张謇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时,提携无锡工商业,和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在实业报国中志同道合,使近代江南无锡、江北南通两座工业城市同时崛起,成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他们也“抬杠”,有机遇一起上,困难一起扛,在纺织、机械、金融等领域均有合作。张謇重视法治思想、契约精神,对荣氏集团的发展和近代无锡城市建设带来深远影响。
无锡是南通人才起飞的平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一辈子海启沙地口音未改的季克良,在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领先全国的食品专业求学,后来成为一代酿造大师。海门人崔维成,原任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所长(位于无锡),请辞改任副职,专攻深海潜水器。他是“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9次以身试海的“载人深潜英雄”,梦想在无锡开花。
南通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与陶都宜兴结下不解艺缘。他们有的长期为制壶名家治印,有的尝试设计烧制个性化文玩,新材料载体拓宽创作路径,不同艺术门类在冲突中由磨合走向融合,天生丽质的紫玉金砂,经刚柔并济的窑火反复冶炼而品质升华。“通”“锡”两相惜的深厚情缘,真可谓一桩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