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蒋明睿
“王建华主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服务可亲,为他点赞。”前不久,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官方微信服务号推出的“三好医生”征集活动中,众多患者点赞、留言,表达对医生的肯定和感谢。
2025年以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锚定技术好、服务好、条件好的“三好”发展目标,自此,一场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文服务为底色的医疗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以患者为中心,织密就医服务“暖心网”
“昨天挂了号,今天检查结果全出来了,复诊也不用再挂号排队,太方便了!”近日,记者在门诊遇见了王阿姨,她刚顺利完成复诊检查,对医院的便民举措赞不绝口。
2025年5月7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推行普通门诊 “一次挂号管三天”民生实事,切实为群众就医“减负松绑”。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时间落实该举措。截至目前,这一政策已累计惠及患者超1.2万人次,有效减少了患者重复挂号的时间成本与经济负担。
为切实解决老年患者就医难题,医院精心构建“全链条”关爱服务体系,在门诊微信小程序和自助设备中增设“长辈模式”,通过优化界面设计、放大图标字体、简化操作流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挂号、检查、缴费、取药“零等待”服务,安排专职医务社工与志愿者为无亲属陪护的高龄老人提供全程陪诊。“从进医院到做检查、取药,全程都有工作人员指引,跟家人陪着一样贴心。”刚做完核磁共振检查的李叔叔感慨道,原本以为要等几天才能做的检查,当天就顺利完成,让他真切感受到医院服务的效率与温度。
为满足不同患者的就诊需求,医院门诊实行一周七天 “不打烊”服务,同时在院区增设共享轮椅、共享充电宝租借点,并安排专人提供互联网医院就诊指导,让便捷服务触手可及。此外,医院还在外科诊区特别设立“医路安心驿站”,针对外地患者推出订餐协助、检查报告邮寄、药物邮寄等暖心举措,用细致服务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
“对患者而言,诊疗效果是核心诉求。”门诊办副主任王红介绍,今年上半年,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从2个增加至6个,糖尿病逆转(+五高)、肠癌、肺结节等MDT门诊相继开设,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诊疗服务,有效破解“辗转多科、耗时费力”的就医难题。同时,医院还开设“甲状腺结节专病门诊”“颈腰痛脊椎病专病门诊”“过敏性鼻炎中医专病门诊”“穴位埋线专病门诊”“黄褐斑专病门诊”等58个专病特色门诊,对接患者个性化需求,让诊疗服务更高效、更精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医院门诊三楼、四楼新设立4个“诊区办”综合服务点,患者挂号、缴费、咨询无需奔波,就诊平均动线缩短60%,就医体验显著提升。
突破堵点痛点,打通效能提升“快车道”
“要紧扣百姓看病就医‘急难愁盼’,深入现场找问题、解难题,以较真碰硬的态度抓实整改。”院党委书记谢林的话掷地有声。2025年以来,院党委成员与各支部联合开展调查研究20余次,聚焦医疗服务中的痛点、堵点,梳理解决问题,将“深入现场、了解现实、看到现物”的理念落到实处。
“上个月肿瘤科门诊量情况怎么样?”“重点病例我们集中讨论一下。”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样的医疗管理查房已是常态。医务处副主任毕明远介绍,为进一步落实院党委提出的“深入现场”要求,将业务查房“提档升级”,联合护理部、医保办、质管办、药学部、纪检办、财务科、审计科等相关人员,深入各个临床科室,全方位了解科室运行状况、医疗质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给医疗安全再加一把“锁”。
2024年,医院外科病房暨转化医学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主楼23层、辅楼11层、裙楼6层,规划编制床位1500张,设有16个病区、22间手术室、5层公共实验中心,地下机动车停车位达600多个,就诊环境大幅改善。但随着院区规模扩大,首次来院患者易“迷路”。为此,医院推出“院内导航系统”,实现实时导航、位置分享等功能,让患者能够迅速找到目标区域;今年3月底,门诊对自助机进行适老化升级改造,图标、字体放大,新增语音播报;智慧门诊建设持续推进,电子病历无纸化、智能门诊药房、诊间二次候诊屏、线上查询检查报告等举措提升就医便捷度。针对部分患者不熟悉电子设备的情况,门诊在就诊高峰期设“流动红旗岗”,由导医穿红衣举红旗对需要提供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临床的每一个‘小事’,都是关乎服务效能的‘大事’。”院总务科副科长王小堃举例,针对患者“候梯难”问题,借鉴先进经验实施分区分层停靠,经测算患者平均候梯时间缩短30%。开通“6000号”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响应临床与患者需求,仅今年上半年累计处理各类服务工单上万条。
“行政管理围着临床转,就是要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服务合力。”谢林表示,医院始终以患者和临床的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心用情关爱员工,凝聚队伍发展“向心力”
“忙到过了饭点,总能收到医院准备的餐食,这份贴心让我们更有干劲。”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夏军权的话,道出了医院对职工的细致关怀。
针对门诊医师接诊量大、午餐常延迟的情况,门诊办协调建立“暖心补给”机制,每日为过餐未结束门诊的医师和候诊区的患者准备营养餐点。考虑到手术科室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在外科楼增设休息室,配备躺椅、储物柜等设施,为医护人员提供临时休整空间。
2025年是医院“服务提升年”,围绕打造“有温度的医院”,一系列职工关爱计划落地实施:响应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体重管理年”号召,团委、工会等相关部门组织跑团、瑜伽、八段锦教学,帮助职工放松身心。膳食科推出每日不重样的“减脂轻食套餐”,由临床营养师科学配餐,兼顾营养均衡与热量控制。这些看似只是衣食住行的“琐碎”,正是医院用心用情关爱职工的体现。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医院先后出台《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院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等制度规定。通过两次岗位设置申请获批,将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比例由25%提高至35%,激发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针对青年医师能力提升需求,成立院青年联合会。科技处专门开设“科研门诊”,遴选16位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对一”指导。院组织人事科主任李薇佳介绍:“近年来,医院以全球视野引进培养拔尖人才,柔性引进院士、杰青、岐黄学者作为战略科学家,新增省名中医、江苏工匠、特聘医学专家、‘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等省级人才项目50人次,为‘名医、名科、名院’奠定基础。”
作为专业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智慧中医医院(中医临床科研型)试点项目。“依托新大楼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科研平台持续优化,我们正积极与药企深度对接,筹备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支持条件。”科技处副处长茅晓东表示,医院整合临床资源构建高质量的“数据底座”,为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赋能。
一组数据见证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居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第7名,稳居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方阵。2025年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24年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5个、国家中西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3个;“十四五”期间,3项原创性科研成果成功转让。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始终坚守“以现代医学之‘镜’探病灶,以中医智慧之‘钥’解沉疴”的诊疗理念,在中西医融合诊疗中为患者破解就医难题。院长毕磊表示,医院将持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谋划高水平医院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聚焦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能力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整体运行效能优化,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与优势学科群打造,打通临床与科研通路,围绕临床难点开展科研攻关,培育高素质人才梯队,推进医、教、研深度融合,为建成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研究院和美丽、安全、人文、智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而赓续前行,为健康江苏、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