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五法”行动发力 护航“向绿而行”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5版:2025全球滨海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广袤湿地滋养着万千生灵,蓝色海洋涌动着发展活力。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唯一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的城市,盐城始终将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战略,而法治,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生根的坚实基石。

近年来,盐城市司法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推进法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理、优化法律服务、建强法治队伍”的“五法”行动为总抓手,以“创新解难、创优提质、创制立规”的“三创”工作为动力源,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度融入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全过程,法治建设社会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成功创成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系列法治护航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这片生态沃土上徐徐展开。

立法引领

筑牢绿色发展“法治根基”

“有了这部条例,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再也不用‘摸着石头过河’,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边界更清晰了!”“以往海边养殖无序扩张,不仅破坏了滩涂生态,我们的渔获量也一年不如一年。现在有了法规约束,湿地生态好了,鱼虾也多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提起《盐城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盐城沿海的渔民和养殖企业负责人都难掩喜悦。

作为全国首部设区市的市级海洋经济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精准破解海洋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的矛盾,明确海洋生态红线管控、海洋资源集约利用等制度,为盐城打造“蓝色粮仓”、发展海洋牧场提供了坚实法律依据。

不止于海洋生态,盐城始终坚持将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守护绿色家底的“第一道防线”。在陆地生态保护领域,《盐城市养老服务条例》被纳入省人大常委会设区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其中特别增设“医养结合与生态养老”条款,鼓励养老机构选址于生态环境优良区域,配套建设休闲步道、生态花园等设施,推动“生态康养”产业发展;2024年盐城在全省首创文件合法性“三个初审前置”机制,将“评估论证”“风险评估”作为文件起草的必审内容,严防出台文件可能引发的生态稳定、公共安全风险。出台至今,该机制在市政府出台的各类文件中履行率达100%,从源头减少生态保护漏洞,杜绝“重发展、轻环保”的政策风险。

为确保生态制度“与时俱进”,盐城市司法局还建立常态化文件清理机制。2021年废止2017年出台的《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园区外化工重点监测点企业认定及化工生产企业重组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杜绝“重产值、轻环保”的理念。审核《盐城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努力将盐城打造为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东部绿色能源化工产业集聚地。

执法为民

聚集绿色治理“法治动能”

“多亏了执法部门的柔性监管,我们企业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环保改造,现在不仅污染物排放达标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20%!”江苏某新能源材料企业负责人对盐城的包容审慎执法赞不绝口。此前,该企业因初期环保设施不完善,被执法部门发现存在轻微粉尘排放问题,按照传统执法模式本应面临罚款处罚,但执法人员考虑到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决定适用“不予处罚+指导整改”的柔性措施,帮助企业制定环保改造方案,协调环保技术专家上门指导,最终企业仅用1个月便完成整改,实现了“环保达标”与“生产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在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盐城在全省率先建设运行覆盖全市的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将涉生态环保的执法检查、案件办理、整改落实等环节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平台运行以来,共报备生态环保检查任务2974次,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检查频次,使检查次数较往年同期减少40%以上。

在生态纠纷化解方面,盐城创新设立“盐城市环境纠纷调解委员会”,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组建由环保专家、律师、退休法官组成的调解团队,专门化解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纠纷。

此外,盐城还建立了“生态环境执法问题个性排查整治”机制,针对“执法人员对生态修复标准不熟悉”“部分执法文书表述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开展生态环保执法专题培训、制定执法文书模板等措施,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的生态保护执法能力。如今,在盐城的田间地头、沿海湿地、工业园区,随处可见执法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精准、规范、柔性的执法,守护着每一片绿色、每一寸生态。

服务赋能

激活绿色转型“动力引擎”

“有了法律服务团队的帮助,我们成功拿到了欧盟‘绿色产品认证’,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50%,这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盐城某光伏企业负责人张建军兴奋地说。

据了解,该企业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计划开拓欧洲市场,但欧盟严格的“绿色产品认证”标准让企业犯了难。了解到企业需求后,盐城市司法局组建“绿色产业法律服务团”,指派涉外律师、环保法律专家入驻企业,帮助梳理认证流程,解读欧盟环保法规,指导企业完善产品环保检测报告,最终企业仅用3个月便通过认证,顺利打开欧洲市场。

在盐城,像这样“法律服务赋能绿色产业”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盐城市司法局围绕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法律服务与绿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先后出台《法律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项配套措施》《支持绿色法律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法律服务费用减免、涉外法律培训补贴等支持,奋力擦亮“法治惠企四项供给”营商品牌。

同时,设立“盐城市商事调解中心”和“盐城市海事调解中心”,专门处理绿色产业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海洋生态项目纠纷等,推动绿色产业纠纷高效化解,助力企业避免诉讼拖累,得以集中精力开展技术研发,推动产品迭代升级。

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盐城高标准建成中韩(盐城)法律服务产业园,吸引境内外高端法律服务机构入驻,重点为中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绿色产业企业提供涉外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跨境纠纷解决等服务。此外,盐城还在老挝设立海外法律服务中心,为盐城企业“走出去”参与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支持,打响盐城绿色产业的国际品牌。

队伍铸魂

锻造绿色守卫“生态铁军”

“每次参与生态环保立法调研,都要深入滩涂、林场实地走访,只有摸清实情,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盐城绿色发展的好法规。”盐城市司法局立法处工作人员道出了盐城司法行政队伍的责任与担当。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人,一支高素质的法治队伍,是推动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盐城市司法局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司法行政干部培训的必修课,连续四年将其纳入市级重点干部培训班次,组织开展“专题轮训”,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让干部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增强用法治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提升队伍的生态法治专业能力,盐城市司法局还建立了“专业人才库”,选拔一批熟悉生态环保法规、具有绿色产业服务经验的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纳入库中,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研讨。同时,实施“司法协理员生态服务计划”,在全市566名司法协理员中开展生态法治知识培训,让他们成为基层生态保护的“宣传员”“调解员”。例如,盐都区某镇司法协理员李娟,在培训后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秸秆禁烧、农药化肥减量使用等法规政策,协助化解因土地污染引发的邻里纠纷,推动当地建成“生态农业示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

从黄海湿地的候鸟翩跹,到沿海风电的叶片旋转;从生态农田的稻浪翻滚,到绿色园区的机器轰鸣,盐城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法治的护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盐城市司法局将继续以“五法”行动为抓手,以“三创”工作为动力,不断完善生态法治体系、创新生态执法方式、优化生态法律服务、建强生态法治队伍,让法治的阳光照亮绿色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为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书写更加绚丽的法治篇章!

本版撰稿:斯政文

图片由盐城市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