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实践中书写国家形象的“江苏篇章”
日期:09-23
□ 张琳琳
今年6月,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求是》发表《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一文,以“推动开放向更高水平跃升”为核心命题,为江苏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锚定了“双向开放枢纽”的战略定位。这一论述暗含着一条深刻的实践逻辑——高水平开放既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更是国家形象的“软名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看,国家形象的塑造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游戏,而是“行动”与“言说”的辩证统一,二者在开放实践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构建起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南京,作为全国首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副省级城市,也是江苏省唯一兼具“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双重定位的国家重大开放战略城市,其生动实践正是江苏担当的鲜活注脚。
实践样本:用开放行动书写国家形象的“具象表达”
南京的核心使命,是通过制度型开放的创新实践,为国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经验,以具体可感的“江苏实践”塑造中国开放的立体形象。其突破在于从传统依赖政策洼地转向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
在全球数据要素跨境流动领域,南京江北新区首创“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安全评估白名单”双轨机制,打造“金陵数贸通”数据跨境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聚焦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对标国际规则,为企业数据依法合规、便捷高效出境提供全流程服务。这一创新既保障安全底线,又促进数据流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数字治理领域的平衡智慧。
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方面,南京依托国家试点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准入环节开放,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新政后首家台商独资医院南京吾同口腔医院已落户);研发环节优化,自贸片区打造国有全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并推动成立“南京临床研究伦理协作审查联盟”实现多中心伦理互认;要素供给强化,积极开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与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2024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超2100亿元,创新药获批数量居全国前列,自贸片区贡献显著。南京以全链条制度突破,对接国际规则,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中国方案”。
南京试点的另一大突破,在于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全球化的“中国话语”。例如,在生物医药开放中总结出“三共原则”:与国际规则“共轨”、与市场需求“共情”、与安全底线“共守”。这种叙事超越了政策优惠的局限,转向规则共建的价值共鸣,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开放是“规则共建”而非“让利竞争”。南京将具体案例提炼为全球公共议题的解决方案,使“中国方案”从地方经验升华为具有全球参考价值的发展路径。
使命担当:在开放型经济中锻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支点”
南京实践是江苏的缩影。落实“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部署,江苏需在三个维度发力,将开放实践转化为国家形象的战略资源。
以“双向开放”塑造“连接世界”的中国形象。“双向开放枢纽”的核心在于“连接”。江苏具备“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龙头、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的叠加优势。在“硬联通”方面,强化陆海联动(如亿吨级港口、中欧班列“江苏号”),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网络,有机衔接“陆海新通道”与“数字贸易走廊”。在“软联通”方面,将在试点中积累的“负面清单管理”“跨境数据流动”等经验在长三角推广,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金融、数字贸易等领域规则互认,打造“规则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中国“和而不同”的治理智慧。
以“创新驱动”诠释“引领未来”的中国形象。高水平开放的核心是“以开放促创新”。江苏作为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区域之一(拥有16所“双一流”高校、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需构建“全球研发—中国转化”创新生态。依托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等平台,探索“国际大科学计划”新模式。同时,培育“绿色数字”开放新动能,将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例如,以V2G技术示范长三角新能源基建;支持恒瑞医药、信达生物输出创新药技术;依托中新数字贸易合作打造“数字产品全球分发中心”。这些实践传递中国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价值理念。
以“人文交流”厚植“和合共生”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的最高境界是“民心相通”。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是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五大文化的交汇地,需打造“开放文化”品牌。依托南京夫子庙、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客厅”,如在江北新区设“丝路文化驿站”,在苏州工业园区建“中新文化融合示范区”。同时,培育“国际人才”社群,探索“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模式(如江宁“类海外”生活圈、河西“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让外籍人才成为传播中国形象的“民间大使”。
结语
从南京试点的生动实践到江苏全省的开放布局,江苏的开放之路始终贯穿着清晰主线:以制度型开放破解全球治理难题,以高水平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以人文交流厚植民心根基。当江苏以“双向开放枢纽”之姿深度融入世界,其开放实践成为全球共享机遇,人文交流架起沟通桥梁,中国形象便化为可信、可爱、可敬的“江苏故事”与“中国方案”。这既是江苏的使命,更是中国的责任——在开放合作中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公共基础课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