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双创融合”打头阵需要深化“五项改革”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篇    下一篇

□ 沈和 姚文韵 丁宏 张正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改革命题。“双创融合”是变革传统创新方式,健全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高举改革大旗,把握本质要求,着力在“五项改革”上开创新局面。

深化创新体系融合改革,

增强区域创新整体带动力

体系融合是“双创融合”的本质要求,必须建立更加开放统一、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为有效跨越“创新死亡之谷”、推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证。

重构“双创融合”规划体系。深化体制创新功能整合,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增强创新政策合力。完善“双创融合”供需联动机制。围绕江苏“1650”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需要,坚持一事一策,遴选高端创新团队,揭榜挂帅,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供需联动效能。健全“双创融合”路径协同机制。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紧紧抓住“十五五”时期工业社会向数字化社会深度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加快推动以数智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驱动的现代产业创新,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深化创新链条融合改革,

增强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

链条融合是“双创融合”的核心内容。江苏已经形成50条重点产业链,要因势利导统筹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多层次深度融合。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供给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体制优势,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卡脖子短板,加快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器件、材料等卡点堵点。稳步推进光通信、云计算、5G、6G等领域关键装备和元器件国产化供给。积极布局前沿高端重点产品的技术短板创新,提升智能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能力。集中力量突破生物医学工程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加快国产化装备应用和迭代升级。

完善未来产业前沿颠覆性技术供给机制。围绕全省10条未来产业链技术需求,推进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和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加强新型储能设备设施研发与示范应用,构筑绿色低碳产业全球领先优势。

完善传统产业先进技术应用机制。围绕纺织、冶金、化工、工程机械、船舶海工、节能环保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实施先进技术应用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数实融合,全面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步伐。

深化创新主体融合改革,

增强头部企业创新引领力

主体融合是“双创融合”的根本支撑。我省商事主体规模大,必须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扎实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的“双高协同”创新工作,充分释放“双高协同”创新巨大潜能。

强化企业主导创新联合体建设。积极推动优势园区、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优势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创新成果落地开花。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主导作用,提升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能力。

强化政产学研融通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太湖实验室、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创新矩阵作用,扎实推进科技领域“两重”项目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前沿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努力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科技成果。

强化链主企业创新关键带动作用。加快打造一批在新兴产业领域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领军企业牵头,新建一批上下游协同联动的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硬科技标杆孵化器。持续优化产业链上下游战略投资布局和资源配置,培育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产品新业态。

深化创新平台融合改革,

增强优势资源集聚支撑力

平台融合是“双创融合”的关键抓手,也是最高效最集约和最紧迫的融合。着力构建创新平台优势资源叠加机制,放大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效应。

完善创新平台资源统筹机制。强化省科技委统筹发改、工信、科技、金融等部门创新协同能级,加快健全科技资源数据库,优化科技资源创新效能。积极整合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力量,加大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力度,支持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增强跨区域协同创新活力和效率。完善创新平台功能提升机制。积极借助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平台成功经验,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借鉴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创新生态建设经验,加快打造多方参与、共建共赢创新生态高地。完善创新平台效能评估机制。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营规则,常态化开展创新平台效能第三方评估,不断提升创新平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效能。

深化创新要素融合改革,

增强新质要素市场影响力

要素融合是“双创融合”的重要保障。必须着力构建数据要素有效集聚机制,积极打造新质资源要素集聚高地,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整体绩效。

完善优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推动科研人员编制管理制度改革,消除身份壁垒,努力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重点领域,探索科研人员事业编制和市场化使用灵活转换机制,研究制定顶级科研人员集聚与流动政策,探索建立国际创新人才社区,构建世界顶尖创新人才高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立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完善职务发明人权益保护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出台知识产权交易支持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环境。健全数据共享安全保障机制。扎实推进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科研、安防等重点领域数据集成与运用安全,推动数据安全流通,形成数据可用不可见管理格局。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数据整合,推动数据联合建模、联合分析和联合推理。完善新型数据要素市场规则,统筹推动数据资源确权登记、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切实增强数据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沈和为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姚文韵为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丁宏为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正勇为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