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昆山市张浦镇连续两年挺进“全国千强镇”前十。
作为昆山镇域改革发展水平的一面“旗帜”,张浦是全国首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也是昆山扩权强镇、改革示范的先行区。正因承载这样的使命,张浦以实践印证:一座城镇真正的“护城河”,不仅在于体量、规模,更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深度。
张浦镇党委书记王超表示,围绕“打造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镇”这一目标,全镇提振精气神、增强拼搏劲、激发新状态,持续擦亮“昆山德园”金字招牌、全面打响“食尚张浦”城市品牌,全力激发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乘数效应,努力以更大的担当挑更重的担子,为昆山发展大局筑牢坚实底盘、贡献更多增量。
“四篇文章”破题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昆山、苏州和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前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居昆山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401.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56.3%……今年以来,“经济大镇”张浦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持续向好的态势,交出了一份扎实的答卷。
对张浦来说,数据只是发展的注脚,远非终极目标。能否以可持续的方式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具有城镇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成色与含金量。
在位于张浦镇的科埃斯饮料机械(中国)有限公司现代化车间内,几名技术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对眼前的灌装/封罐一体机系统进行设备调试。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套设备集高效灌装和封罐密封技术于一体,每分钟产能最高可达2250罐,并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确保生产稳定性和可靠性。
去年张浦镇首次挺进“全国千强镇”前十位时,人们就关注到这家“横跨”智能制造和高端食品两大主导产业的德企发展势如破竹。KHS科埃斯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吾文捷也印证着这一点:“今年工厂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订单已排到明年5月。预计到今年底,产值相比三年前将增长300%。”
科埃斯所在的昆山德国工业园已走过20年历程。从首家德企落户到集聚118家德企,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强的跨越。彼时,张浦镇就以超前视野举全镇之力建设德国工业园,德资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特色亮点,福博士辊轴、恩弗泰克、德涵自动化、柏力开米等企业纷至沓来。
如今,德国工业园已成为张浦镇的一块金字招牌。以“张浦就是德园,德园就是张浦”理念,张浦镇不断放大中德(昆山)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国家级平台效应,实施“土地空间、技能人才、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品质安全、企业赋能”德园六大提升工程,全力打造昆山对德创新合作集聚地、中德产业合作首选地、中德深化交流示范区。
以“国家级平台”为强大“磁场”,张浦镇不仅在技术、人才和产业链上与德国等欧美企业协同创新,更以广阔的国际视野推动更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央企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仅今年1—6月,张浦就新增外资企业11家、总数达554家,其中德资企业118家。
由此,张浦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这几年来,经系统梳理全面考量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后,张浦镇锚定“向德益张”“食智名归”“科造之才”“放心靠浦”四篇文章,共同构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四篇文章”的核心,揭示着张浦布局一个层次分明、融合共进的“123”现代产业的雄心:以“高端制造+”为总切口,以高端食品、智能制造为两大主导产业,以“特色果蔬+高端食品+农工文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间相互咬合、彼此赋能,一个更具韧性的发展生态呼之欲出。
一个个好消息连番传来。21个在建项目如火如荼,其中沪光汽车研发大楼、中德(昆山)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市级重大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超100亿元;新签约马来西亚更加好食品、台湾根莱生物科技总部等亿元以上项目18个;招引科技项目215个、总投资约1.6亿元,其中商业航天永磁电驱系统等5个重点项目投资超千万元……张浦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态,全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择“一米宽”挖“百米深”
8月初,昆山市委书记陈丽艳专题调研张浦镇,强调张浦要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做优产业特色,围绕高端食品、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引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努力形成新增量;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加快重点片区更新,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丰富优化教育、医疗、居住等资源供给,提升城镇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在“强邻环伺”下,如何将现有的长板不断拉长?对张浦而言,聚焦“高端食品”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培优育强,是一种战略定力。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日拱一卒的过程中,把“一米宽”的产业赛道,挖掘到“百米深”,不断锤炼具有张浦特色的“独门绝技”。
选择“高端食品”这条赛道,紧密契合张浦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作为全国最大粮油加工商之一,益海嘉里是高端食品产业中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大众熟知的金龙鱼、香满园、品客等20个品牌均出自这里;鲜活饮品与古茗、瑞幸、巡茶等700多个品牌保持合作,其杨枝甘露产品入驻盒马、山姆等商超,去年单品销售额近6000万元;每分钟,18700杯优诺酸奶被全世界消费者品尝和消费,优诺乳业跻身全球最大酸奶品牌之一……
围绕本地链主企业上下游持续强链补链延链,“一粒小麦到一片面包”“一个水果到一瓶果汁”完整产业链在张浦日益形成,“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一滴牛奶到一片奶酪”的全产业链也在加速构建。
特别是这两年,随着益海嘉里、鲜活饮品等一批存量企业持续加码,更加好食品、根莱生物科技、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等一批增量企业接续落地,张浦镇高端食品企业从20多家增长至50家、预计年产值超180亿元,实现数量、体量双倍增,规上食品企业生产总值达苏州大市1/8。
张浦食品加工产业的雄心,根植于其丰沃的农业底色。放眼望去,张浦4.1万亩耕地铺展成绿色画卷,粮食产量规模占昆山近1/5;千亩梨园、三家桃园、姜杭蓝莓园星罗棋布,孕育出的昆山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张浦黄桃”,成为这片土地最甜美的名片。
如何在“一米宽”的赛道上,继续掘进“百米深”?张浦的答案清晰而坚定:以“特色果蔬+高端食品+农工文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战略布局,通过“产业链合+产品集合+产城融合”实践路径,推进以工哺农、工农联动,做深做细做透食品制造、食品研发、食品装备、食品包装、食品康养、食品文旅等8个细分领域,全力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眼下,张浦携手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依托益海嘉里等本地龙头企业共同布局合成生物、低GI功能性食品等未来食品赛道。与此同时,姜杭村也在打造全国首个食物营养健康村,试点种植低GI水稻和高叶酸玉米等。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食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科创、农文旅联动等探索,“食尚张浦”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贯通。
重构城乡融合新叙事
到张浦尚明甸村“乡野硅谷”创业后,三体智慧网络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珂习惯于在溪水绕村、稻浪起伏间汲取灵感。短短几年,三体智慧从最初几个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有50多名员工的在孵企业。
此外,上海姬隆雪光学有限公司同样在这片“乡野硅谷”实现飞跃。这家从事镜片产品的企业2023年进驻尚明甸村后,团队及业务规模实现倍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企业年增速将稳定保持在40%。
在张浦,“创业创新环境”被赋予全新内涵。高端制造、创新研发与乡村野趣并不割裂,反而相辅相成、彼此滋养。站上村中景观塔眺望,3000余亩高标准农田与科创大楼相映成趣。
漫步尚明甸村,青瓦白墙、草木丰盈,处处洋溢盎然生机。南部是村民集中居住地,北部则汇聚民宿、科创业态、咖啡馆等新业态。步行百余米,便能邂逅乡野间生长的SOSO Coffee、杦橘、茶里、冇乜等十余家风格各异的“村咖”。
诚如很多来到这里的青年创客所言,“在尚明甸,早上到稻田里拍短视频,下午钻进实验室调代码,晚上坐在咖啡馆碰撞思想火花。这种‘山水间创业、田园中生活’的状态,正是我们心仪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今年6月,苏州召开乡村振兴“一县一片”互比互看调研活动总结会,“食尚张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获得肯定。如果说尚明甸是“人才+乡野”的创新范式,距这里8公里开外的姜杭村,则是另一幅光景。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村民与游客沿着“太公堤”漫步、踏过“响铃桥”等历史遗存。“姜里八景”不只是风景,而是人们学习太极养生方式的天然课堂。
作为“中国农科院食物营养健康村”核心产业,姜杭蓝莓园链接起农文旅。园中蓝莓成串,如紫宝石垂坠枝头,不仅甜润在唇齿,也甜进了村民的生活。在姜杭村,“康养文旅”与“蓝莓经济”相互滋养,绘制出“在风景中养生,在产业中富民”的乡村振兴图景。
张浦还在持续推进一系列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食尚张浦”悦龄食堂社区共享型餐厅将于年内开业、启动建设张浦首个高端酒店、张浦高级中学进行装饰阶段施工、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易地新建工程项目主体结构完成、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保护配套工程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高标准产业用地更新启动、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内外兼修、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都是张浦打造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镇的扎实注脚。
聚焦苏州特大镇城市化发展与治理试点镇这条主线,张浦城乡融合实践已超越简单的空间整合,向产业、生态、治理和文化的系统重塑迈进。面向未来,张浦将以“打造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镇”为目标,以更大的担当挑更重的担子,持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勇当镇域发展探索者、引领者。
本版撰稿 范昕怡 冯星
(张浦镇党政和人大办公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