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良法”护航“扬家匠” 技能文凭“可折算”
日期:09-23
7月15日,全国设区市首部以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落地。从将“工匠学院建设”写入法条,到打破技能与学历的职业壁垒;从明确高技能人才住房、教育保障,到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联合体……这部承载着“技能宝贵、创造光荣”理念的法规,以“良法善治”的实践,为扬州不同领域的技能人才铺就成长之路,为产业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从“待遇失衡”走向“等级并轨”,技能与学历实现“可折算”
“8月津贴多了300元!”在高邮市界首镇珏盛机械有限公司,只有初中学历的董邦亮捧着工资条奔走相告。凭借压模、车工、焊工、打样四项硬技能,他成了《条例》实施后的首批受益者——公司依据条例修订《薪酬管理办法》,将技能等级与学历待遇“并轨”,他的“内部高级工”身份不仅在原有200元技能津贴基础上增加300元补贴,还晋升为班组长,多了份管理岗位津贴。
“以前怕‘干得好不如学历高’,现在《条例》给了准星。”公司工会主席龚炳红坦言,企业早有“每多一项认证技能月补50元”的规矩,如今《条例》让奖励机制有了法治支撑,每年拿出利润3%奖人才更有底气。这种“破壁效应”,更延伸到了待遇保障的方方面面。“《条例》让高级工、技师可享受与大专、本科生同等待遇,这不仅是薪酬的提升,更是对技术工人的尊重。”昕诺飞工业(中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乔有林坦言,“以前招聘高级工时,薪酬谈判总没依据,现在有了明确的待遇标准,人才留得住、干得欢。”据乔有林介绍,《条例》实施后,公司已有3名高级工主动申请参与技师培训,“大家都想靠技能再往上走一步。”
从“人才紧缺”走向“生态焕新”,订单班破解行业缺口
这个暑假,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周华丽马不停蹄前往扬州高职校,对接新学期“机电一体化订单班”“船舶生产设计订单班”合作培训事宜。公司80余艘在手订单的生产计划表排到了2028年上半年,最急需、缺口最大的恰恰是成熟的高级工,她心急如焚。《条例》的出台,对扬州造船这类技能人才密集行业而言,宛如一场“及时雨”。
周华丽对此感同身受。未来5年,扬州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技能人才缺口4.5万,关键工种缺员近30%。基于企业引才痛点,周华丽在《条例》征求意见过程中提出“明确高级工引才待遇”的建议,并最终被采纳。条例第十八条明确“技师班毕业生参照高等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这一规定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人才生态。多家造船企业工程师受邀与高校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将最新工艺标准融入教学,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即可“无缝对接”直接上岗。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与交通技术学院副院长郭长城表示,新学期招生质量明显高于往年就是最好例证,因为学生看到身边“某船舶企业首席技师通过技能序列最高年薪增幅达40%”的真实案例,看懂“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的技能序列利好政策,高职校学子“学技能、强技术”的劲头更足了。
从“被轻视”走向“被尊重”,“被忽视”走向“被重视”
这种“被尊重、有保障”的获得感,在传统工艺领域同样明显。作为扬州玉雕工匠学院导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劳模何兵坦言,过去玉雕工匠常被看作“手艺人”,社会认可度不高,“现在《条例》明确对非遗技艺高技能人才给予专门支持,我们出去交流时腰杆更硬了!”前不久,何兵带着学员参加长三角玉雕技艺交流展,“扬州玉雕工匠”的身份被多次提及,“这就是《条例》给我们的‘身份认同’。”
《条例》快速落地背后,是扬州早已布局的“工匠学院体系”在托底。围绕全市“613”产业体系,扬州从医药、船舶等重点产业破题,如今已建成14家工匠学院,市总工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精准滴灌,从设施建设到师资选聘、课程设计全程规范,让技能等级能直接“换算”成学历级待遇。扬州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主席蒋元峰表示,从拆“学历墙”到建“育匠摇篮”,从提待遇到强保障,《条例》实施两个多月来,扬州市以法治思维破解高技能人才“引育用留”的系统性难题,将“扬家匠”品牌建设纳入法治轨道,让“技能宝贵、创造光荣”的氛围在这座古城愈发浓厚,让技能人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度。 高云 胡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