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盛文虎
通讯员 吴晓倩 杨长松 苏飞虹
9月15日,南京浦口经开区企业海德氢能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机构中既有蔚来资本、红杉中国这样的新朋友,也有襄禾资本、愉悦资本等老股东。
从4年前在浦口横空出世,到稳居国内方形电解槽出货量第一,并成为壳牌、道达尔、中石化等能源巨头的合作伙伴,这匹自带“清华基因”的绿电制氢“黑马”,何以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CEO姚昌晟的答案是,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和对卓越品质的孜孜追求。
绿氢既是可再生的化工原料,更是被称为“零碳石油”的清洁能源。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显示,下一个十年,绿氢将成为推动全球能源革命的产业标杆,并催生出一个万亿级市场。
多元化的绿氢应用中,制氢系统是技术体系的核心。海德氢能凭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块标准化方形制氢单片“云帆”,同步集成“标准化单片”“插片式电堆”“智能控制系统”三大绿氢科技,推出“氢舟”制氢系统,开启全流程“降本增效”的运行模式。氢舟系统也实现了从“制氢芯片”向“操作系统”的跃迁,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绿电—制氢—储运—服务”全链条解决方案。
过硬的技术实力,是海德氢能赢得市场的“杀手锏”。早在去年4月,海德氢能就成为壳牌的合作伙伴,在欧洲探索大规模先进制氢新路径。就在上个月,随着两辆满载制氢设备的卡车通过水门,海德氢能为壳牌EnergHyNet项目定制开发的升级版氢舟系统,在通过工厂验收测试后正式发往德国,这也是首个符合壳牌标准高压碱性制氢系统。与一年前相比,此次交付的设备,已经实现了关键性能的升级。海德氢能根据壳牌的要求,研发出基于非贵金属材料体系的设备,实测直流制氢电耗低至4.0kWh/Nm^3(44.8kWh/kg)。
“技术创新真正的战场,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市场。”姚昌晟始终认为,脱离了客户需求的创新,都将是缘木求鱼。海德氢能在前瞻技术方面持续投入,AEM制氢技术荣获“创蓝碳中和先锋奖”,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智能传感产品,包括氢泄漏传感器和氢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已实现全序列量产,深度应用于氢能全链条的安全监控场景。
从硬件制造到软件设计、系统控制,海德氢能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也正是对创新和品质的坚守,让企业成为资本的“宠儿”。中国石化,是率先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2024年6月,中国石化资本旗下恩泽基金投资海德氢能,今年7月,中国石化资本再次加码增资,助力海德氢能迭代升级。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去年底,沙特阿美风险投资也完成了对海德氢能的战略投资,这是全球能源巨擘在亚太地区的首次氢能赛道投资,旨在携手“中国制造”,抢占全球能源变革的风口。
来自能源龙头和投资机构的认可,让海德氢能有了更大的野心。直面多元的应用场景和潜在的商业价值,海德氢能的战略也在悄然升级——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本地化服务将生态资源串联,将制氢从单一技术环节转化为真正可持续的商业化解决方案。
与石化企业与燃料电池头部企业共建制加氢一体站;与风电领军企业合作,在黑龙江和吉林实现省内首批绿氢生产,推动绿色燃料的规模化;与欧洲工业企业合作,建设区域内分布式氢储能电站;与水泥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亚洲首个水泥耦合绿氢节能降碳项目落地……目前,海德氢能参与的20个标杆项目先后落地,足迹遍及国内多个省份,以及欧洲、中东和北非。
官方数据显示,江苏氢能产业链相关机构已超过300家,2024年全省氢能产业链销售额稳居全国第二,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第一。今年2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建设加氢站100座以上,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万辆。
响应国家战略,抢占市场先机,海德氢能已经摆开“车马炮”。今年4月,企业全新的生产制造基地在浦口经开区启用,新厂规模较原基地扩容近50%,在产能规模、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均实现系统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