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耀文 通讯员 王秋芬
近年来,徐州市云龙区通过构建省、市、区三级名师工作室网络,有效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各工作室汇聚一批名特优教师,致力于打造一支具备“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功底、出色教学能力和鲜明教育风格”的优秀教师队伍,积极营造“校校育名师、人人可出彩”的教育生态。
云龙区将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作为名师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通过出台系列文件,实现工作室建设规范有序、推进有力。目前,全区已建成3个省级、6个市级和12个区级名师工作室,覆盖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大类别,构建起跨学段、跨学科的立体化教师研修网络。这些工作室正成为区域教学改革和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全面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思政育人守初心,“大课堂”协同创新
从事教育工作25年的宋梅,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现任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她主持的“江苏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汇聚来自徐州、苏州、盐城等地的16名核心成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师德建设+教师培养+课题研究+成果辐射”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3年来,该工作室共举办市级以上研修活动113场,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29项,出版教材与专著10部,获省市级奖项34项——这一连串数字,成为工作室扎实成效的有力注脚。
在师德建设方面,工作室创新采用“专家引领+实践浸润”模式,通过邀请教育行政领导和高校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并组织成员参与援疆支教和教育扶贫工作,涌现出15位先进典型,包括“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等。
徐州太行路小学青年教师张珮在工作室支持下,主持的徐州市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思政课同步互动课堂的实践探索》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学校也因此获评“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
2024年,宋梅主持举办“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江苏)集体备课会”,联合5个省级工作室及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首创“高校+基础教育”协同机制,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效衔接与常态合作。
阅读育人润童心,语文生态焕新颜
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晓迪,长期致力于“儿童自阅读”研究。她带领16名核心成员,秉持“以儿童为中心,构建阅读育人生态”的理念,形成“理论研习—课堂深耕—成果共享”三层递进培养模式。
2025年,工作室以“儿童思辨性阅读”为主题,创新开展多元研修:组织“专家讲坛+成果展示”,邀请知名学者解读语文核心素养;推进“名师授课+自主研修”,成员赴南京、无锡等地开展示范教学;实行“线下研讨+线上分享”,借助“阅读交流会”“论文云会诊”等形式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一年时间内,团队成员开设公开课及讲座70余场,辐射教师超万人。
“每次公开课前,黄老师都会逐句帮我打磨教学设计。深夜屏幕那端的陪伴,是我最温暖的专业成长记忆。”经十路小学教师翟梦迪感慨道。在工作室的指导下,她不仅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还带领教研组获评徐州市“优秀教研组”。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教师丁玲玲则认为,工作室是她职业瓶颈期的“及时雨”,帮助她夯实教学根基。
目前,该工作室成员中,9人获评市级学科带头人,14人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13人主持省市级课题20余项,14人在教学竞赛中获奖。工作室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2025年,云龙区选派5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徐州市基本功大赛,均获一等奖。
数字赋能教育,云龙样本走向全国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名师工作室成为技术赋能教育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张松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松凭借25年教学实践,凝练出“耦合共生”的教学主张,逐步形成“润泽灵动”的教学风格。
作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暨“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张松不仅参与编写《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材,更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启蒙和数字素养培育方面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工作室围绕“数字赋能教育创新”,构建“课程研发+课堂实践+资源共享”三维体系:开发“惠及全体、鼓励兴趣、支持拔尖”的分层课程,将创客、STEM教育融入常态课堂;推行“问题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编程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提醒系统”,在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建设“数字学习空间”,打造优质资源平台,支持个性化教与学。
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机制下,青年路小学教师陈玺阳连续获得市级优质课、数字素养大赛一等奖,并参与江苏省《信息科技》电子教材研发。华润小学教师杨微微则表示,自己从“教育独行者”转变为“共建共享者”,实现了专业能力的显著提升。
目前,工作室已形成鲜明的“苏派”信息科技教学特色,其开发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实践样本”已在全省推广。今年,工作室牵头举办“京沪苏三地信息科技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吸引近千名教师线上线下参与,“云龙经验”正在走向全国。
如今,云龙区名师工作室正逐渐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云龙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名师资源由“个体闪光”走向“集群发光”,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沐浴教育的阳光,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