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政校企+”人才科创产业矩阵建设
日期:09-18
□ 何嘉欣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构建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政校企+”人才科创产业矩阵是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由政府、企业、高校三大主体构成,广泛吸纳金融机构、科技中介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创新共同体。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已集聚一批国家级科创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但仍面临体制机制壁垒、资源配置不均和成果转化断层等现实挑战,急需探索以“政校企+”矩阵为核心动力的创新生态建设,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构建创新治理新范式,完善矩阵组织架构。建立“三层次、多节点”网络化治理体系,在战略引领层设立创新发展战略委员会,汇聚顶尖专家学者和产业领袖,负责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在资源协调层建立矩阵运营中心,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创新要素的精准配置和高效调度;在实体运作层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高校院所深度参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产业创新集群。实施“一链一策”精准治理,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身定制支持政策。建立产业链创新需求快速响应机制,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与创新供给。建立“三级矩阵长”负责制,构建“总矩阵长—产业矩阵长—执行矩阵长”三级责任体系,确保矩阵建设高效推进。配套建立矩阵建设“双办公室”工作机制,设立矩阵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和督查考核;同步设立矩阵运营服务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需求对接、资源匹配、政策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创新要素配置机制,促进资源高效流动。实施“人才旋转门”工程,打破体制壁垒,建立“身份保留、待遇衔接、成果共享”的人才流动机制。设立企业专家入驻高校的绿色通道,实施“产业教授”计划,选聘优秀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等实际贡献。建设高标准创新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立“预约—使用—评价”全流程管理体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为重点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平台运行绩效评估机制,将服务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构建数字化创新生态,打造“苏州创新大脑”,集成创新资源数据库、智能匹配系统、成果转化系统等功能模块,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虚拟研发平台,降低创新成本。
构建数字赋能与市场运作新生态,提升创新效能。建设苏州科创数字底座,整合全市科技创新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标准的创新要素数据库,涵盖人才、项目、成果、设备等多元数据。开发产业创新图谱系统,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可视化呈现和智能分析。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特色产业知识图谱,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撑。建立梯度化资金支持体系,设立早期项目种子基金,对成长期项目采用“投资+补贴”组合方式,对成熟期项目重点引导社会资本跟进。推行创新产品首购制度,政府对矩阵内创新产品给予采购倾斜。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通道;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支持企业以专利等无形资产融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对转化失败项目给予适度补偿。设立跨区域协同平台,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共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立“研发飞地”模式,在创新资源集聚区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培育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重点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培育多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联合体。
(作者为中共昆山市委党校教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