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以赛促教,推动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11版:智观       上一篇    下一篇

□ 姚 忠

当下,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就业市场快速变化,大学生如何找准职业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社会、高校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扬州职业技术大学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推动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对生涯教育的促进实效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自我探索—职业分析—目标设定—路径规划”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认知自身性格、能力与职业倾向。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需深入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需求,通过撰写规划书、现场答辩等环节,将抽象的职业理想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计划。相较于传统课程单向灌输模式,大赛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评委点评等形式,构建了“学—做—评”一体化的实践场景。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在大赛中设置“无领导小组讨论”“职业能力挑战赛”等环节,模拟真实职场任务,使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锻炼沟通、应变能力。此外,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为学生提供了贴近市场需求的反馈,帮助其修正规划偏差,实现生涯教育与职业世界的无缝对接。

大赛的举办推动高职院校完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评价机制。一方面,院校根据大赛反馈,将职业规划知识融入专业课程,开发“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融合课程;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担任大赛指导、参与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生涯教育指导能力。

大赛的宣传推广与成果展示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生涯探索氛围。学生通过观摩学习,增强职业规划意识;院校则借助大赛平台整合校友、企业资源,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网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职业体验机会,推动生涯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现存问题

参与度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覆盖范围有限。部分高职院校仅动员学业成绩优异、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参赛,形成“精英化选拔”模式,忽视了对普通学生生涯教育的普惠性。专业分布失衡明显,经管类、人文类专业参赛积极性显著低于工科、农林类专业,反映出大赛内容与部分专业的职业场景适配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办学资源有限的院校仅将大赛作为“任务应付”,缺乏前期动员和过程指导,导致学生参与意愿不足。

重竞赛轻长效,短期功利化倾向,教育价值被稀释。学校将大赛获奖作为首要目标,聚焦“PPT制作技巧”“演讲表现力”等竞赛技能培训,却忽视了生涯教育中自我认知、职业探索、决策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长期培养。大赛结束后,院校很少将优秀案例转化为日常教学资源,也未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持续跟踪指导。

评价标准待完善,部分大赛过度侧重文本规范性,对规划的可行性、创新性评价不足。当前大赛评价多侧重规划书的结构完整性、演讲台风等表面要素,而对“职业认知的深度”“规划路径的可行性”“抗风险策略”等核心内容缺乏量化标准。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差异显著,但大赛采用统一评价标准。大一学生更应侧重“自我探索”能力评估,而大三学生需聚焦“就业竞争力分析”,现有标准难以反映学生的阶段性成长,也无法满足不同行业的职业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改进建议

构建分层分类的生涯教育体系,将赛事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在低年级注重“生涯唤醒”,将大赛的启蒙环节融入新生入学教育,通过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规划意识,完成“自我认知”。在中年级注重“探索与规划”,结合大赛成长赛道的要求,组织“职场训练营”、企业参观、校友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开始撰写并不断优化生涯规划书,强调“以数据支撑规划、以实践验证路径”。高年级重在“实战与转化”,对标大赛就业赛道,开设“求职加油站”,提供简历诊断、模拟面试、招聘会等实战机会,推动规划向就业行动转化。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将产业需求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入行业标准与企业智慧,积极邀请企业HR、技术骨干担任大赛评委、课程导师或“产业导师”,将行业最新标准、招聘需求和对人才的评价反馈引入备赛过程和课堂教学。共建实践基地与课程资源,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就业基地”,甚至共同开发“定制化课程”或“订单式培养”项目,将大赛中涌现的优秀案例转化为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验证和调整规划。将“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与大赛结合,围绕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和热门职业方向,主动开拓更多优质、匹配的实习和就业岗位,让优秀的规划能真正落地。

创新赛事组织与指导模式,提升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增强体验性与互动性,提供“一对一”精准化指导。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效率与广度,建设线上资源平台,整合课程课件、职业测评工具、行业大数据、往届优秀作品案例、招聘信息等,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备赛学习。

强化赛事成果转化与应用,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将优秀作品转化为教学案例。完善保障机制,实现生涯教育从“活动化”到“常态化”拓展,以坚实的制度、资源和队伍保障确保大赛和生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