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以乡村为议题,面向Z世代精准做好国际传播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11版:智观       上一篇    下一篇

□ 沈峥嵘 钱盈盈 刘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年,强调“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如今,以Z世代为主体的青年群体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力量。根据最新数据,目前中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人,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入乡创业,他们给乡村带来活力,乡村也成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新场域。面向海外受众讲好“乡村+青年”故事,给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以乡村为议题,展开全球性探讨

为面向Z世代做好国际传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策划并推出《Gen Z’s Rural Decode Z世代乡村行》国际传播融媒项目。该项目以Z世代记者探访中外村庄为主线,围绕“新网红”与“旧村庄”两大主体概念,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维度展开探讨,对比发现中外乡村发展异同。

作品主体部分为1集先导片和8集中英双语视频,所有内容于2025年8月25日起,同步在X、Facebook、YouTube、TikTok、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平台和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国内平台面向年轻受众持续传播。

区别于旅游探访视频,作品将新闻讲述与社会探讨结合,带着问题进入,开展田野调查。树山村的生态友好、白川乡的安静坚守、巴比松的艺术滋养、皮恩扎的家庭经营、响堂村的乡村公益、羊角村的秩序维护、埃吉桑的风土平衡、浙江窑里村的青年赋能……不同旧村庄有着独一无二的网红发展逻辑,其背后也与当地传统息息相关。

在可视化呈现上,作品包含历史影像、现场即拍、Vlog视频、拍立得照片、多角度拍摄等多种组合形式,增强画面丰富度与层次感,呼应新旧变换的主题,也更贴近Z世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同时,作品聚焦画面细节,例如展现不同语种留言内容、不同标识牌等等,使受众更易代入到场景之中。

项目从“新网红与旧村庄”切入,以中外乡村探寻对比视角展开探讨。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因为游客涌入踩踏绿植,当地庄园主人在网红“S形丝柏路”周围竖起铁丝网。在中国安徽池州,当地农户同样因为来打卡的游人过多导致附近庄稼被踩踏,砍掉了网红“孤独的树”的树枝。“流量经济”与“原生态保护”的冲突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全球性议题。

根据Z世代画像,精准定制传播策略

Z世代成长于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其媒介使用习惯、文化消费偏好与社交行为模式都不同于其他群体。从Z世代群体特征出发,精准定制传播策略,努力触达并影响有影响力的Z世代。

在叙事主体上以青年为中心,讲好年轻人自己的故事。作品以青年为主体展开国际传播叙事,凸显Z世代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浙江窑里村,名校毕业的Z世代黄彬彬选择扎根乡村,从一人创业发展成几十人团队,这群年轻人给村庄带来欢声笑语。Z世代记者探访,从青年角度看青年,更易在年轻受众群体中形成身份投射与情感共鸣。

在表达形式上,让Z世代主动发声,增强互动性。苏州树山村的传播实践便是以此为思路进行了探索。这一集的探访主体是外国青年,后续又增加访谈环节,中外青年进一步分享了体验与思考,与年轻的受众通过观点碰撞产生良性互动。

在议题设置上,以公共话题为切口,增强话题深度。乡村公益是南京响堂村的灵魂,年轻的村民自发组织公益活动,从原住民那里收取新鲜栀子花,再由南京的孩子们走上街头义卖,筹集到的善款捐赠给西部山区的学校进行改造。该集内容围绕此新闻事件展开,引出村庄的转型改变故事。这样的叙事逻辑,既传递了温暖和善意,还激发了受众对社区建设、青年行动力等相关话题的进一步讨论。

以创意互动,撬动陌生人间的全球性社交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迅速建立联系、开展社交互动,是个不小的难题。跨越语言、文化的阻碍,以巧妙、温情的互动小任务形式,能在短时间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从而促成更深层次的交流。

中国日报小彭工作室的传播实践是一个典型优秀案例。在开展国际报道和跨文化交流时,记者小彭通常会与陌生人通过一个提前设计好的具体环节展开互动,例如在美国挑战以物换物、在俄罗斯挑战明信片留言接力、在哈萨克斯坦当地市场进货并上街推销……在这种轻松的情境下,交流和采访不再是生硬的提问和回答,而是通过共同完成一件小事的形式建立情感连接、完成自然互动和自我表达。

《Gen Z’s Rural Decode Z世代乡村行》国际传播融媒项目特别设置拍立得传递和明信片交换等环节,有效撬动陌生人间的全球性社交,与上述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陌生人通过拍立得合影迅速建立信任,再由记者完成照片和留言传递。记者还与电脑随机分配的陌生网友通过明信片对话、分享故事。这些创意互动,既保留了真实人际交往的温度,也借助社交体系提升参与度和传播力。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面向Z世代开展国际传播,需在信息供给之外,进一步回应该群体在认知认同、分享互动、情绪与体验等多维度、多样化的需求。

Z世代群体规模大、思维开放。面向Z世代做好国际传播,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有效途径,既给国际传播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此次《Gen Z’s Rural Decode Z世代乡村行》国际传播融媒项目进行了一次创新性探索,也让Z世代记者和Z世代受众同步打开视野,增强跨文化表达和沟通能力,提升了思考力。

(作者分别为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主任、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记者、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