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社区书记陪老人吃饭,边吃边聊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3版:要闻·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姚政宇

“开饭啦!”9月3日,在如皋市蒲行社区“新井儿口”社区食堂,老人们正在享用午餐。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竹颖走进食堂,打了一份饭菜,和老人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社区书记为啥陪老人用餐?聊的又是什么?

原来,这天是蒲行社区每周一次的“互动见面日”。在“新井儿口”社区食堂,藏着基层治理的有效密码。

在饭菜的热气腾腾间,徐竹颖向大家汇报:经过改善,停车泊位紧张、车辆堵塞的问题已经解决。“地面停车位增加36个,有效改善小区停车难、停车乱的同时,让大家出行更安全!”

徐竹颖告诉记者,蒲行社区创设“周三见”议事工作法,社区干部与居民围坐餐桌,以“拉家常”形式,收集养老服务、环境整治等民生诉求,同时,每周三固定走访居民家庭,动态收集居民需求,实现“问题发现在网格、服务落实到门口”。

“我们已收集意见、建议和需求共计二十条,能办的立即办,不能办的进行情况说明,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待。”徐竹颖说。

除了社区的大事要管,老人们还关注“眼皮子底下的小事”,积极参与食堂的运营。78岁的沈衡美和70岁的葛秀珍不仅是食堂的常客,还是“老搭档”。她们是社区老年爱心志愿者,也是为社区老人提前品评菜品味道的“试菜员”,每天她们都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社区老年人的各种难题。

“这里的饭餐营养均衡、美味可口,我点了一碗荠菜馄饨,享受补助,只花8元,实惠又好吃!”74岁的丁竞是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社区食堂每天都有20多种新鲜菜品,符合老年人健康需求。

食堂老板陈骥,是个有爱心的年轻人。起初他经营一家烧烤店,当市里要开办社区食堂时,他果断将烧烤店转成社区食堂,为老人和社区居民提供新鲜可口的菜品,还经常帮助困难老人,为他们排忧解难。

家住蒲行苑的王进因视力一级残疾,此前一日两餐靠朋友接济,可最近朋友因交通事故腿部骨折,无法继续送餐,王进的吃饭问题成了“烦心事”。于是,陈骥迅速制定每日送餐值班表,安排人员按时上门;遇到值班人员临时有事,他就自己送餐,从未延误。

陈骥告诉记者,人都有老的一天,他希望用自身的实践,将尊老爱幼的传统延续下去。“帮助老人,其实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

设置社区食堂的初衷是服务居民,不是为了“赚大钱”,从实践看,社区食堂不仅吸引老人,还迎来全龄段的很多社区居民前来就餐。

像往常一样,如城街道城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召建来到社区食堂就餐。几个菜、一碗汤,陈召建和几个常来的“老伙计”一起吃饭,开心畅聊。

“城西社区食堂一成立,我们就主动联系,为社区食堂供应菜肉。”家家乐超市董事长孙梅告诉记者,在居民的支持下,她的超市由小到大,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超市,“我以成本价为社区食堂供货,就是为了反哺社会。”

“我们前期招标时就明确,所有社区食堂的主要目标是服务群众,当然,食堂也要生存,经营者可以‘盈小利’,但不能以‘谋大利’为目标。”陈召建介绍,经营仅2个多月,食堂日均流量就达1000人次。

除了日常就餐,在城西社区食堂里,还能看到基层治理的影子。

76岁的葛坤明常来就餐,和陈召建逐渐熟悉起来。“我经常和陈书记一起吃饭,和他分享一些个人想法。以前觉得社区干部都很严肃,没想到熟了以后,他经常主动和我聊天,询问有没有什么困难和需要社区改进的地方。”葛坤明说。

“通过短短几十分钟的就餐时间,我们快速了解群众所盼,既提升‘邻聚力’,又提高办事效率。”陈召建表示,城西社区食堂还定期开办“银龄课堂”,邀请专业人士为老年人举办养生讲座,举办各种面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干部与群众同桌吃饭、议事,既暖了老人的胃,更暖了百姓的心。一餐一饭间,“邻聚力”悄然生长,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愿景,通过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一步步照进现实。

如今,越来越多的“暖心食堂”,在如皋这座“长寿之乡”落地生根。据如皋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季航莉介绍,当地打造20家示范性社区食堂,按照每人每餐1—3元的政策,给予不同年龄段老人就餐补贴,满足老人多元化、高品质就餐需求,月均服务老人9万人次;此外,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降低社区食堂的运营成本,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捐赠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