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女子卧床两周竟踩中血栓“雷区”,介入微创手术化险为夷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1版:健康周刊·新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安 莹

“真没想到,摔了一跤在家躺了两周,差点躺没了命!”近日,57岁的王阿姨(化名)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康复出院时,仍心有余悸。原来,她因外伤卧床两周后,左腿突然肿得厉害,原来竟是下肢静脉血栓且引发了肺栓塞,好在经过及时救治,最终转危为安。

王阿姨虽然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只是有高血压,但这次外伤后长期卧床,让血液流动变慢;加上外伤本身会让血液处于容易凝固的“高凝状态”,再叠加髂静脉狭窄的问题,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引发了血栓。

面对王阿姨的复杂病情,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考虑到她的肺栓塞只是部分分支受影响,暂时不需要手术或溶栓治疗,先通过药物进行抗凝,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介入与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计佳杰当天急诊为她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这相当于在血管里放了一个“防护网”,能拦住可能脱落的血栓,保护肺部安全。

术后第一天,王阿姨惊喜地发现,肿了好几天的左腿明显消下去了;术后十天,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显示,左下肢已经没有血栓,经过后续治疗,王阿姨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专家介绍,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高凝、血液流动缓慢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像王阿姨这样,外伤导致血液高凝,长期卧床和静脉狭窄让血液流速变慢,正好踩中了血栓的“雷区”。

生活中还有很多容易引发血栓的情况,如长时间卧床养病、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时一直坐着不动,这些都会让血液在下肢“淤积”,增加血栓风险。专家提醒,遇到这些情况,一定要适时活动,还可以多做像踩缝纫机动作这样的踝泵运动,通过活动脚踝,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