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从发现到创新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0版:科技周刊·科技点亮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同时也是长期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融合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盛会,共话科技创新。

本次大会的主题“产学研合作对接”,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边界正日趋模糊。从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到破解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推进可持续发展,这些全球性议题都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解决方案。它们绝非任何单一机构或行业能够独立应对。

高等院校孕育着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科研机构推动着认知边界的拓展,而产业界则将这些洞见转化为惠及社会的产品与服务。这三方的深度协作,构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能够加速创新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培育跨界人才。在互联互通的全球格局中,某一科学领域的突破,如结构生物学,往往能为制药、生物技术等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因此,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更是构建韧性强、竞争力足的知识驱动型经济体的必由之路。

请允许我简要分享个人科研经历。五十余年来,我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以及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带领团队,始终致力于生物大分子的核磁共振波谱学研究,尤其专注于溶液状态下的结构解析——该技术对阐明蛋白质与核酸三维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项研究最初源于对血红素蛋白的基础科学探索,依托同核与异核核磁共振方法的系统攻关,最终发展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手段。也正因“发展溶液中对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测定的核磁共振方法”,我有幸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自2013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以来,我们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建设,建成高端核磁共振实验室,引入先进的19F NMR前沿技术体系,并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跨膜动态信号传导机制开展深度研究。

我的科研历程从纯粹由科学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逐步延伸至具有重大生物医学价值的技术方法开发,这也充分证明了对基础科学进行持续稳定的投入是多么重要。没有早期那些看似自由探索、无直接应用指向的研究积累,后续在药物研发、健康衰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便无从谈起。

然而,仅有基础研究尚不足够。将其转化为惠及人类的技术、疗法和工具,必须依靠与产业界的高效协同。

目前,我们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展的研究,正探索结构生物学如何深化对年龄相关衰退(如肌少症)机制的认知,为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干预提供新策略。这类研究离不开与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的紧密合作,唯有协作才能将分子层面的认知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

我曾亲身见证核磁共振技术的系列创新,如应用于大分子复合物研究的TROSY方法,如何逐步被产业界采纳,最终推动基于核磁共振的药物筛选流程建立。

这一过程印证了关键理念: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土壤,与产业端的合作则是使创新开花结果的养分。当学术界提供源头知识、高校培养卓越人才、企业投入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时,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蓬勃发展,突破性成果才能彰显社会价值。

衷心呼吁在座的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及政策制定者,以更开放、更主动的姿态拥抱产学研合作。通过切实联动产业需求、高校智慧与科研力量,必将进一步释放基础科学和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人物简介】

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科学家,1938年生于瑞士阿尔贝格。2002年,维特里希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维特里希1977年首次将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生物高分子研究,1985年发表首个核磁共振测定的蛋白质三维结构。这些成果多年来应用在高等生物的分化、免疫抑制和神经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2013年,维特里希受聘为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