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凯
通讯员 南经轩 李学利 郭亚男
660米长的巨大工厂车间里,一根根钢轨经过最大工作压力5000吨的巨无霸轧机锻压后,每根都会标上“身份证号”,再由省劳动模范、高级技师刘彦军和同事们逐个打磨,直到下线装车运往全球各地……
近日,记者走进南京经开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铁宝桥南京公司,在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智能制造工厂里探访中国“基建狂魔”背后的“匠心智造”。该公司产品目前已服务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道岔出口市场占有率达63%,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道岔作为铁路系统的“咽喉”,虽不起眼,却直接关系列车运行的安全与效率,是一个国家铁路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铁路道岔制造的领军企业,中铁宝桥建厂于上世纪60年代,1970年自主研制出“庆九型”道岔,终结了中国铁路道岔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1996年,伴随中国铁路干线全面提速战略的实施,率先研制出直向通过速度达160公里/小时的60kg/m钢轨12号、9号、18号提速道岔,彻底改变了传统铁路“哐当慢行”的旧貌。
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公司连连攻克不足位移、电务卡阻等行业共性难题,直到2018年,中铁宝桥再攀高峰,成功完成世界首组时速400公里高速道岔——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宽轨道岔的技术开发,不仅标志着中国道岔技术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更为世界铁路“超高速时代”订立了新的标准。
在南京公司道岔组装工段,南京市劳动模范、公司高级技师赵南正带领团队进行350公里时速道岔的精度调试。“顶铁间隙必须控制在0.3毫米以内,心轨密贴值不能超过0.2毫米。”他手中的激光测量仪泛着微光,“这是列车高速过岔的安全底线。”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让企业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23项国家级荣誉。
在南京公司智能制造指挥中心,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呈现着全厂生产态势。通过UWB厘米级定位技术,1000余个轨件如同被赋予“数字生命”,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全程可追溯。“这套系统让库存周转效率提升83%。”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高苏会指着屏幕介绍,融合DeepSeek与千问大模型的“道岔智能助手”,已累计处理1万余条生产数据,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
在锯压工段,三维扫描技术与自动化设备上演着科幻般的协作。360度视觉扫描系统实现高温锻件100%无人化检测,模具寿命延长1.9倍,原材料利用率突破95%。这条获25项专利的智能产线,将产品交付周期从35天压缩至20天,为全球客户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自2003年公司进军海外市场以来,中铁宝桥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产业布局。
从莫斯科—喀山高铁的400公里超高速道岔,到雅万高铁的东南亚首条无砟轨道;从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到拉美最大轨道交通项目墨西哥城地铁,中铁宝桥的产品已覆盖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60%,用实力改写着国际道岔市场格局。
在中老铁路项目中,中铁宝桥承担了9个型号、115组道岔的生产制造任务,为这条“友谊之路”的全线通车提供关键设备保障;在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几内亚西芒杜铁路等“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中铁宝桥累计提供道岔超4000组,成为推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坚实力量。
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中铁宝桥先后通过多类权威资质认证,主营产品屡次通过国际检测机构和监理单位验收,真正实现了“中国标准”与“世界标准”的对接。
从打破垄断到定义标准,从首组出口到布局全球,中铁宝桥秉持“为国造重器”的初心,以“全球谋发展”的战略视野,持续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我们生产的不仅是道岔,更是中国铁路高端装备制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铁宝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侯映晖表示,公司将继续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主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产品持续迭代与技术瓶颈突破,不断巩固和提升企业在全球道岔市场的领先地位,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继续以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注入新动能,为世界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