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一场机关与基层的“双向奔赴”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14版:南京观察·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王丽华

在栖霞区八卦洲,这座以农业为主的江中小岛,正因一场“结对行动”悄然蜕变。南京市体育局多次主动上门,带来一份份沉甸甸的“厚礼”:

第一份,是资金——先投入8万元帮扶资金,又联动公益基金追加42万元用于乡村学校采购体育设备设施,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运动环境;

第二份,是人气——将市级首届村龙舟总决赛落地于此,引入专业足球队集训,带动民宿持续满房、当地农产品热销;

第三份,是服务——指导街道建设运动促进健康站点,推动“体卫融合”公益诊疗走进乡村,弥补基层体育卫生资源的短板。

这场“体育+乡村”的化学反应,正是南京市体育局与八卦洲街道“双结对”合作的生动缩影。自去年以来,在市区两级组织部门的牵头推动下,栖霞区“双结对、双促进”行动全面铺开,以党建为引领,精准“缝合”起机关资源与基层需求之间的断点。

这是一次横向到边的全域覆盖——11家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全区9个街道结对共建,50余家区级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全覆盖挂钩133个社区(村)。

更是一次纵向到底的立体贯通——通过“市区街社”四级组织联动,党的建设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基层困境。

从“踮脚够”到“送上门”

“有什么需求,你们尽管提!”南京市体育局首次来到八卦洲街道结对时,就直接把问题抛了出来。

“能链接到市里的资源,这是好事儿啊!”八卦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劳慧清楚,基层治理任务重、压力大,但自身资源和能力有限,所需的政策、资金、专业人才等资源却可能分散在不同上级部门。但转念一想,又犯了难:“体育部门能为我们纯农街道带来什么?”

记者从两份清单里看到了线索。一份早期八卦洲的需求清单里主要为公共体育设施。而另一份最终成形的需求清单里,已经扩展到了承办体育赛事、承接集训场地、体育卫生服务等各类。“思路是反复‘碰’出来的。经过多次调研协商,通过‘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对接机制,我们双方理清楚了‘需要什么’和‘能提供什么’,制定了切实可行又精准高效的结对共建方案,为八卦洲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劳慧说。

燕子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蒋苏闽也有同样的感受。与市数据局结对共建以后,运用“电子监控+大数据”识别,实现违停路段的全天巡查、实时取证、快速处置,集中路段高峰时段投入的城管人员力量下降40%,他们得以腾出手来解决更多治理难题。

而随着共建的深入推进,双方的供需结合点也越来越多。市数据局从无人化的违停管理,到协助打通市级部门的大数据壁垒,下一步还计划指导街道辖区企业将数据变成产品,为企业发展赋能。

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双结对”通过组织部门的精准牵线,破除行政壁垒,将资源直接“送上门”,让基层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对接”。

“对基层来说,我们从自愿的单向接收方,真正变成了需求方,我们点单共建单位来接单,甚至为我们去链接更多原本要‘踮脚够’的资源。而落地的成果也变成了共建单位的实践场域,让他们也感受到赋能基层的价值,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双向奔赴’。”蒋苏闽说。

从“软任务”到“硬指标”

不用再跑20多公里去市区,在家门口的龙潭街道靖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做肠胃镜——这是这家社区医院去年增添的新服务。这里是南京最东边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当地留守居民以老人居多,出行不便,而且消化道发病率较高,痛点亟待解决。

自从结对共建以后,市卫健委帮助社区医院提升消化内镜中心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了远郊基层医疗服务便利性,目前从预约到完成内镜检查的周期已缩短至3—4周。靖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储茂琴介绍,双方还将其列为今年的基层卫生重点攻坚项目,市卫健委将帮助社区医院从筛查走向“筛查+治疗”,让基层社区医院实现一站式诊疗。

“双结对”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能否从“软任务”转为“硬指标”。栖霞区通过项目化运作模式,让结对工作有了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结对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评得准,为基层带来真正实效。

“相比较以往医疗条线的走访、义诊等阶段性的活动,这样的结对共建,是真正的长久帮扶,将民生实事办在实处。”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印正国介绍,龙潭街道有400多家企业,长期以来职业病防治是当地医疗空白,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需至20多公里外进行,费时费力费钱。龙潭社区医院在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的技术指导下,取得了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资质,培育了两名主检医生,成为全区唯一具备该服务能力的社区医院,目前已经完成职业健康体检人数300多人次。

“项目推进中,要坚决防止浅层化、走过场。”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对接市级机关部门,带领结对区级机关部门每月下沉街道调研,指导街道与结对部门共同制定年度共建项目清单,明确任务内容、责任单位、时间节点、预期成效。年中开展推进会,年底进行总结评估,形成“计划—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找准切入点,拿出硬举措,真正把自身一直想干、但依靠街道力量难以完成的工作作为年度共建项目列进来、办下去,确保结对工作落到实处、惠及于民。”

从“碎片化”到“一盘棋”

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分布着12所高校,其中南京大学等8所高校拥有1000多个涉及污染物排放的实验室,环保监管难度极大。

这正是基层治理中常存在的“看得到管不了”与“管得了看不到”的结构性矛盾。街道、社区往往缺乏专业资源或行政权限,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而市级机关虽掌握资源,却因信息不对称、机制不畅通,难以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而去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高校对1008个涉及污染物排放的实验室展开全面摸排,召开10场专题座谈会,深入高校内部,倾听高校需求,助力完善环保责任体系和排污管理规章制度。目前,仙林片区涉及危废产生的高校均成功建成“无废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更加安全高效,同时为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对不仅是上下联动,更是纵横贯通。仙林街道12个社区党组织还与栖霞区政府办、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民政局、区商务局等区级部门精准挂钩。“每个社区至少议定一个共建项目,将资源精准导入安全生产、为老服务、环境保护等治理痛点上。”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欧立祥介绍。

“双结对”不仅是点对点的帮扶,更是系统性、全域性的治理重构。栖霞区推动“市区街社”四级联动,实现“双重挂钩”:市级部门结对街道,区级部门结对社区(村),并进一步延伸至网格、小区党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结对网络,深度开展共建共治。

这意味着,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整合,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从“碎片化”走向“一盘棋”,真正实现系统重构、效能提升。

“要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要多‘马’协同、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向前发展。‘双结对、双促进’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机制性的党建引领工程,实现资源下沉、服务落地、治理增效,为推动机关与基层‘双向奔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