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赋能乡村振兴,溧阳竹箦打造长三角文旅新标杆
日期:09-15
在溧阳市竹箦镇,一场以“红色基因传承+国防教育砺志+乡村振兴实践”为主线的研学活动正在悄然展开。溧阳市姜下文旅有限公司依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溧阳国防园、姜下鹅村三大核心板块,构建起“历史沉浸—军事锤炼—乡土赋能”的立体化研学体系,为长三角地区青少年打造了一处寓教于乐的成长实践基地。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以三大参观区域、12个特色景点为载体,通过“讲解+互动+实践”的三维模式,让红色教育突破展柜界限。研学主理人吴艳琰介绍,学员在参观史料展览馆时,可通过军装、军号等实物触摸历史温度;在红色故事分享环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与水西保卫战等战斗故事,被转化为沉浸式情景剧;互动环节中,革命知识竞答与手工拓印新四军臂章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2024年,该纪念馆接待未成年人近25万人次。
距离纪念馆不远处的溧阳国防园,将战场搬进训练场。在军事装备体验区,学员可操作高射炮模拟装置,从启动设备到调整射击角度,完整掌握防空武器操作流程;火箭筒参数对比教学中,不同型号在丛林、沙漠等环境的适应性分析,让军事科技不再停留于课本。“真人CS对抗不是游戏,而是战术思维的实战课堂。”国防园研学主理人许波表示。在模拟战场中,学员需通过手势信号传递情报、利用地形掩护突进,一场30分钟的对抗需要制定3套以上战术方案。超大草坪、运动操场、篮球场……国防园的硬件设施同样彰显专业度。2025年春季特训营数据显示,参训学员体能测试达标率提升到95%。
在姜下鹅村的田野间,研学课程展现出另一番生机。鹅鹅农场的套鹅游戏暗藏物理原理——学员需计算抛物线轨迹才能套中活鹅;蓝莓基地里,孩子们用pH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观察花青素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反应;兰花基地的认领仪式上,每个花盆都刻有学员姓名,生物老师现场讲解蝴蝶兰的生态习性。“我们要求蔬菜大棚的检测数据必须录入研学手册。”鹅村研学主理人葛晨展示着农药残留检测报告。乡村研学的升级版图正不断铺展:水上运动区,打水漂比赛考验流体力学知识;亲子飞盘赛中,家长与孩子共同设计战术路线;北山自然探索驿站将非遗民俗纳入课程,学员可体验竹编技艺、学习溧阳方言民歌。
竹箦镇的蜕变源于“红绿蓝”三色资源的深度整合。水西村作为江南革命圣地,保留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等遗址,每年吸引近百万游客重走抗战路;“溧阳1号公路”串联起国防园、天目湖等景点,形成研学交通圈;姜下村“鹅生活”田园综合体通过萌宠互动、农事体验等项目,将客群延伸至亲子家庭。从历史战场到现代课堂,从红色记忆到绿色发展,竹箦镇的实践印证了当教育创新扎根乡土,文化传承便能焕发新生。
这片承载着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土地,正以研学为笔,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我们正在构建‘一日研学、两日微度假、三日深度游’的产品矩阵。”竹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升级研学基础设施,包括建设AR军事模拟馆、智慧农业观测站等科技载体,更新优化研学课程设计,深度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带动周边民宿增收,创造就业岗位,真正实现“研学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韩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