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昆山:城市更新 生活焕新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16版:苏州观察·纵深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志奇

如果你是活跃于沪苏网络圈的热心网友,那么近期各大平台的推荐里,一定少不了“城市顶流”昆山的身影。

家门口悄然绽放的“秘密花园”,让幸福感原地升级;城市广场上涂鸦艺术与“大咖杯”碰撞,将公共空间变为社交打卡点;黄河路、紫竹路等商圈招牌焕新,“宝藏店铺”带动人气商气集聚;现代感十足的换电站遍布街头,市民绿色出行更添“丝滑”体验……

城市更新,生活焕新。眼下,一系列立足本土、惠及民生的更新项目,正悄然重塑着昆山的城市面貌与市民体验,让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成果,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宜居日常。

“昆小薇”的有机生长

傍晚时分,沿娄江河岸骑行,行至南城河岸与后塘村路路口,一处名为“畅心园”的微型花园跃入眼帘,成为往来行人的惊喜点缀:琴键地坪光影流转,休闲廊架与水洗石座凳“环抱”休憩人群,疏朗乔木掩映着规整的草地。艺术、休憩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生动诠释着“昆小薇”精微更新的魅力。

这些“小而美”的空间,正在城市更多角落悄然绽放。就在9月初,包括畅心园在内,5处“昆小薇”接续亮相。叶荷河东侧滨水绿地串联观景台、儿童游乐区等,打造安全便捷的滨水休闲带;马鞍山路祖冲之路交叉口巧妙运用紫叶李、金桂等植物,雕琢出层次分明的街角景观;柏庐广场打破封闭界面、融合多元功能,重塑公园门户形象;亭林园外墙则通过艺术化改造,为历史界面注入新表情。

“昆小薇”的有机生长,得益于先进理念的持续引领。8月19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城市更新不能一蹴而就,要保持定力和耐心,因地制宜让“老家底”成为“新富矿”。面对土地开发强度高、空间资源趋紧的现实,昆山的城市更新目标始终锚定在“人”的核心需求上,精打细算地盘活“金角银边”,挖掘存量丰富城市功能。

以今年中心城区落地的7个“昆小薇”为例,设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更注重创造性与实用性。无论是畅心园兼顾游乐与照看的布局、叶荷河项目亲子设施与安全防护的结合,还是其他点位对无障碍通行、适龄人群活动设施的强化,都体现了昆山城市更新从单纯“空间利用”向精细化、人本化“场景营造”的理念升级。

截至目前,“昆小薇”项目累计已达418个。这些遍布街头巷尾的“金角银边”,不仅持续优化着市民的日常环境,更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激活社区活力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依托“园林城市百千万工程”,昆山市住建局紧扣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心策划各类园事花事、科普教育、运动健身等公园活动200余场,并创新融合“公园+运动”“公园+亲子”“公园+节庆”等丰富活动场景,显著激发公园活力,有效拓展公共绿色空间功能,让“推窗见绿、开门进园”的诗意生活走进现实。

“退与进”的更新艺术

8月29日,晌午刚过,黄河路上的阿强生烫牛肉店门口就排起了队伍。“新设计的贴画和时令食材展板,远远一看就很吸睛。”店员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指着焕然一新的门面介绍道。

视线沿黄河路街区延伸,商户橱窗上创意纷呈,外摆招牌各具特色,却都默契地收束在一条无形的“温情一米线”内。鲜活而不杂乱,热闹而不失序——这幅人气商气两旺的街景,正是昆山“活力九条”政策落地的生动写照。

“核心在于把‘画笔’交还给商户。”全程参与政策制定的昆山市住建局市容管理科科长杨子点出了关键。今年初,昆山市住建局深入走访22个商圈,并赴上海、杭州等城市街区取经,在店招设计、立面装饰、公共空间利用等九个方面精准“松绑”:商户可在保障安全整洁前提下,借助AI平台设计合规店招或打造个性艺术招牌;综合体获准利用公共空间举办文化商业活动,多部门同步制定预案保驾护航……一系列务实举措,在赋予商户自主权的同时,更强化了各方的执行力,营造出活力与秩序共存的城市空间。

这种健全的工作机制与协同智慧,在老旧小区电梯更新中展现得更为充分。7月18日,昆山高新区香榭水岸小区9号楼电梯正式交付,标志着全国同类城市规模最大的国债支持老旧电梯改造工程圆满收官——2196台“老龄”电梯焕然一新,惠及152个小区、5万余户家庭。

“原计划年底全部交付,但多方联动抢出了加速度。”昆山市住建局物管中心综合服务科科长陆尧成介绍。去年7月,老旧电梯更新被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昆山便创新推出“七步焕梯法”,打通“政策—民意—资金—技术”全链条,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区落地、企业赋能的多方协同机制。

在执行维度,前期由专项小组统筹启动,依法高效完成民意征询与公示,精准定制更新方案,通力电梯等企业加大技术创新高效安全施工,严控验收与透明交付,最终所有新电梯全面接入“一梯通管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长效管理。这套标准化协同流程,不仅创下了从拆除安装到交付使用仅用13天的最快纪录,更为全国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昆山经验”。

从“活力九条”到“七步焕梯”,昆山城市更新的脉搏清晰可感:退后一步,让商户和居民在清晰的规则里施展创意、拥抱便利;更进一步,把政策、资源、保障协同到位。一退一进之间,市容与繁荣相辅相成,效率与温暖并肩同行,正彰显出城市更新蕴含的治理智慧与人文温度。

“最强县”的创新担当

这段时间,不少昆山人惊喜地发现,日常出行正变得越来越“顺畅”。

开车族打开“牡丹停”APP,新增的3.5万个泊位和542个错时共享车位让“停车难”成为过去;骑“小电驴”的市民也不再有“里程焦虑”,街头800个换电柜、16个换电驿站让“全域换电”成为可能;来昆游客也解锁了新体验,400辆公共电动自行车与5000辆氢能源自行车组成的多元骑行系统,轨交站点旁147处非机动车泊位区随借随还,将“最后一公里”出行化作清风拂面的低碳旅程。

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民生“顺畅感”,源自昆山立足数字产业、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优势,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城市、便捷高效智慧城市的创新实践。以“全域换电”为例,仅一年多时间,昆山不仅高效搭建了便捷的换电网络,更建立起涵盖智慧监管、运行状态监测和数据反馈优化等在内的系统性链条,为全国城市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范例。

全域更新的宏大图景,需要“先行先试”的魄力,更需要系统性规划的支撑。日前,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公布,昆山跻身全国10个“A等”城市之列。

“海绵城市项目体系庞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根治内涝为核心,出台专项政策、设立专职机构,将海绵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的系统性进程中。”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姚健介绍,自2022年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昆山系统谋划实施8大类93个项目包,截至目前已建成海绵项目900余个,城市集中建设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例超50%。

昆山的创新触角,更延伸至塑造城市未来的“起笔处”。不久前公布的2025年度苏州智能建造试点中,昆山共有17个项目上榜,数量位居苏州前列。走进昆山世纪大厦,现场景象令人耳目一新:高大的5G智能塔吊正由地面操作员远程精准操控,平稳吊装物料;一旁的智能施工管理系统,通过密集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无死角监控,有效规避碰撞风险……智能施工电梯、建筑机器人等新型建造方式,正在昆山勾勒出未来城市建设的崭新模样。

从精微处着墨的“昆小薇”,到进退有度的治理智慧,再到产业赋能的前沿实践,昆山正以“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底色,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阶段变化,将更新的笔触融入城市肌理与日常生活。今天,“最强县”的每一步探索,最终都落进市民推窗可见的风景里、融入出门可达的便利中,让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始终焕发着智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