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名如皋籍返乡大学生“向基层报到”
日期:09-12
在如皋水绘园的雕花窗棂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平川正在向游客讲解;在如皋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直播间里,华侨大学的高湘对着直播镜头侃侃而谈……这是2025年如皋“才子归巢 青睐如皋”大学生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幕幕剪影。
暑假期间,近500名返乡大学生,在如皋团市委搭建的多元平台上,用脚步丈量故土,以实践触摸乡情,为建设如皋青年发展型城市注入青春动能。近两个月时间,他们走进机关部门、重点企业、镇区街道、社区服务点等,以家乡为纸、以实践执笔,探寻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成长路径。
“同学们,8字结是最基础的技法,一幅成品需要数百万个结。”在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常州大学的张致认真凝视老师傅的指尖,学打8字结。在如皋团市委精心设计下,学子们既能参与历史文化讲解、非遗传承等“人文课”,也能选择电商助农、社区服务等“社会课”。数据见证着实践成效:如皋籍返乡大学生们累计开展公益暑托服务1200课时,制作非遗传承纪录片7部,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万元。
更可贵的是,这些“00后”用新媒体思维激活传统文化——徐州医科大学夏沁带领的“探店”小队,剪辑的迎春桥烧饼短视频,在微博获得51.1万次浏览量;华侨大学高湘设计的打结刀“开箱测评”系列,让老字号产品年轻受众增长30%。
在如皋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高湘正全情参与到“燕子牌”打结刀的拍摄、剪辑和宣传工作。这个夏天,她既是主播,也是摄影师、剪辑师,用学到的技能帮助家乡农产品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品牌价值。角色转变的背后,是实践设计的深意:三大项目22种实践岗位,每个学生都配有“双导师”——业务骨干教实操,团委干部导思想。
当“苏超”在如皋打响,学子们化身“皋小团”志愿者。赛场外,他们坚守在每一个点位,用热情和耐心指引球迷顺利入场,以暖心服务为赛事做好后勤保障。“我们不再是家乡发展的旁观者,而是并肩作战的队友。”大学生志愿者赵宇轩的话道出众人心声。
在中铁山桥、森松重工等企业,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科技赋能下的“如皋智造”实力;在长江岸线的码头旁,大学生们直接看到“黄金水道”所带来的奔涌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乡土与科技共生”的发展图景,正重构着青年一代对家乡价值的认知,这种对于家乡的情感联结正在转化为浓烈的返乡愿景。
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中,已有68人明确毕业后返乡就业意向,较去年增长25%。“这场实践最动人的,不是数字而是温度。”如皋团市委书记吴杰说,当学子们把“你们”改口为“咱们”,当朋友圈定位从“如皋市”变成“我家乡”,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人才注脚。
丛蓉 冒京佐 蔡梦玉